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Carangoides dinema  
發音 
Carangoides dinema背點若鰺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1 棲息深度 2 - 80公尺
中文名 背點若鰺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鰺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64 Carang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背點若鰺 
最大體長 8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甘仔魚、曳絲平鰺、白鯌仔(澎湖)、瓜仔(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礁區、河口、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爪哇 
同種異名 Carangichthys dinema, Carangoides denima, Caranx deani, Caranx dinem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Lin & Shao(1999)  Dr. P. Bleeker 1852 Williams, F. etc. 1978 Williams, F. etc. 1980 F. Williame , P.C.Heemstra ,and A . Shameem 1980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Lin, P. L. etc. 1999 
典藏標本 ASIZP0054749 ASIZP0056879 ASIZP0056925 ASIZP0060363 ASIZP0064992 ASIZP0066235 ASIZP0066724 ASIZP0700287 ASIZP0800329 ASIZP0801619 ASIZP0802519 ASIZP0900290 ASIZP0900488 ASIZP0911619 ASIZP0912519 FRIP00173 FRIP21240 NMMBP04098 NMMBP05047 NMMBP05048 NMMSTP01019 NMNSF01603 NTMP0414 NTUM06108 NTUM06251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100%
英文俗名 Shadow trevally; Shadow kingfish; Twothread trevall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頭背輪廓中度彎曲而無腫塊凸突。吻稍尖。胸部裸露區,自胸部1/2處向下延伸,後緣僅達腹鰭基底之起點。側線直走部始於第二背鰭第11-12鰭條。背鰭軟條數17-19;臀鰭15-17;鰓耙數(含瘤狀鰓耙)25-26。第二背鰭與臀鰭同形,前方鰭條延長如絲,成魚後,其長度與各相對鰭之基底等長或較長。體背藍綠色,腹部銀白。第二背鰭基底有一排藍黑色的斑點,愈後面愈大。鰓蓋後緣上方具一黑斑。各鰭皆淡色,唯成魚時第二背鰭具黑緣;尾鰭上葉呈黃色,下葉仍是淡色;臀鰭及腹鰭為白色。

棲所生態

近沿海洄游性魚種。亦常可發現於內灣或礁石區的周邊水域。肉食性,以小魚或甲殼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南非、印尼、菲律賓、南中國海、日本、臺灣、巴布新幾內亞、密克尼西亞及東加等海域。臺灣除北部沿海較少見外,其餘海域皆常見。 

漁業利用

一般漁法以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捕獲。清蒸或紅燒皆宜。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