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ynoglossus interruptus  
發音 
Cynoglossus interruptus斷線舌鰨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Günther, 1880 棲息深度 50 - 150公尺
中文名 斷線舌鰨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舌鰨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502 Cynogloss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斷線舌鰨 
最大體長 17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牛舌、龍舌、扁魚、皇帝魚、比目魚 
世界分布 日本至南中國海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橫濱 
同種異名 Areliscus interrup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鰈形目(李&王, 1995)  Gunther, A. 1880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李思忠, 王惠民 1995 
典藏標本 ASIZP0061555 ASIZP0061655 ASIZP0070605 ASIZP0073405 ASIZP0073970 ASIZP0078630 ASIZP0078631 ASIZP0078708 ASIZP0078709 ASIZP0078710 ASIZP0078711 ASIZP0078712 ASIZP0078713 ASIZP0078714 ASIZP0078715 ASIZP0078716 ASIZP0078739 ASIZP0078792 ASIZP0078869 ASIZP0078893 FRIP00079 NMMBP04532 NMMBP05382 NMMBP08837 NMMSTP01590 NTMP0248 NTUM05597  
英文俗名 Genko sole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舌形,極側扁;兩眼均位於左側,極為接近。鼻孔兩個。口小,下位,口裂弧形;口角緣近於吻端;上頜向後不達下眼前緣;眼側無齒,盲側具細小絨毛狀齒;鋤骨與腭骨無齒;眼側唇緣無觸鬚或穗狀物。鰓膜與峽部分離。被櫛鱗,兩側櫛鱗區不相等;眼間隔處不具鱗片;僅眼側具側線三條,上側線在體中央呈間斷的波紋狀,下側線亦常中斷於體中部;側線鱗數57-72;兩側線間鱗數11-12;上側線至背鰭基部間鱗數2-3。背鰭、臀鰭與尾鰭相連;無胸鰭;腹鰭與臀鰭相連;尾鰭尖形;背鰭軟條數 101-113; 臀鰭軟條數 80-90;腹鰭軟條數 4;尾鰭軟條數 10;脊椎骨數 53-55。眼側黃褐色,有時具雲狀暗斑,鰭黃色,奇鰭具2-3列點狀暗色縱紋;盲側淡黃白色,鰭淡黃色。

棲所生態

棲息於近海大陸棚泥沙底質海域。以底棲之無脊椎動物,如多毛類及甲殼類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至南中國海。臺灣西部、南部及澎湖海域有產。 

漁業利用

中小型魚類,通常以底拖網捕獲,以煎食、紅燒或加工製品食之,數量較少,不具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