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Oxyporhamphus micropterus micropterus  
發音 
Oxyporhamphus micropterus micropterus白鰭飛鱵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47) 棲息深度 0 - 20公尺
中文名 白鰭飛鱵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飛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53 Exocoet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白鰭飛鱵 
最大體長 18.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短嘴水針 
世界分布 印度至泛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大洋、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西澳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72987 ASIZP0806554 ASIZP0916554 FRIP00773  
典藏基因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英文俗名 Small-winged flying fish; Smallwing flyingfish; Beaked flyingfish; Bigwing halfbeak; Flyingfish; Flying halfbeak; Oceanic flying halfbeak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標準體長為頭長之4.0-4.6倍。上頜短小,前緣平直,不明顯向前突出,無鱗;幼魚之下頜在發育過程中突出如喙,成魚時此喙退化消失,僅略較上頜突出。無眶前脊。第一鰓弓上鰓耙28-34。體被圓鱗;側線位低,於胸鰭基底下方具一向上分支,向上延伸至胸鰭基底;背前鱗28-32。鰾為單室型。背鰭與臀鰭對在,後位,臀鰭起點在背鰭第3-4軟條之下方,背鰭具13-15軟條,臀鰭具14-16軟條;胸鰭長於頭長,標準體長為胸鰭長之3.1-3.2倍,其末端幾達腹鰭基底上方;腹鰭短小,胸鰭基底至腹鰭基底之間距為腹鰭基底至尾鰭下葉基底之0.9-1.1倍;尾鰭深開叉,下葉遠長於上葉。體背呈淺灰藍,腹部白色。腹鰭後半部白色。另有一亞種O. micropterus similis Bruun分布於大西洋熱帶海域。

棲所生態

純大洋洄游性魚種,會出現於近海,但不會出現於沿岸或島嶼四周的表層水域,或開放的港灣。一般皆成群洄游,容易受驚嚇,逃避敵害時,有時會有躍出水面的動作,甚至滑翔飛行。以水層中的浮游性生物或卵等為食。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泛太平洋區的熱帶及亞熱帶水域。臺灣分布於東部及東北部。 

漁業利用

偶由流刺網、圍網、定置網等漁法捕獲,數量較少,較不具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