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ampus chinensis  
發音 
Pampus chinensis中國鯧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Euphrasen, 1788) 棲息深度 10 - 100公尺
中文名 中國鯧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鯧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83 Stromate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中國鯧 
最大體長 4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白鯧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中國 
同種異名 Stromateus chinensis, Stromateus sinens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Euphrasen, B. A. 1788 朱元鼎 編 198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7479 ASIZP0058565 ASIZP0059767 ASIZP0062908 ASIZP0070302 ASIZP0075324 ASIZP0079203 ASIZP0080103 ASIZP0700260 ASIZP0805909 ASIZP0805910 ASIZP0806994 ASIZP0915909 ASIZP0915910 ASIZP0916994 FRIP01087 MTP0115 NMMBP02565 NMMBP05219 NTUM02051 NTUM02227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英文俗名 Chinese silver pomfret; Chinese pomfret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側扁,體呈近橢圓形,背、腹緣弧形隆起。頭較小,側扁而高。吻短而圓鈍。口小,斜裂;上頜略突出;上下頜有一列細齒,鋤骨、腭骨及舌上則無細齒。前鰓蓋骨邊緣不游離,主鰓蓋骨具柔軟扁棘。鰓耙細弱,排列稀疏;鰓裂較小,鰓膜與喉峽部相連。體被細小圓,且易剝離;側線完全,頭部後方之側線管在側線上方區後緣呈圓形,側線下方區向後延伸至胸鰭2/3處之上方。背鰭及臀鰭前方軟條不特別延長,略呈截狀;背鰭具V-VI硬棘,41-46軟條;臀鰭具III硬棘,40-41軟條;無腹鰭。背部呈淡墨青色,腹面呈銀白色,各鰭灰褐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砂泥底水域,獨游或成小群優游。以水母、浮游動物或底棲小動物等為食。偶可發現於河口區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波斯灣,東至印尼,北至日本。臺灣主要分布於西部及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較少見的食用魚,肉細且多脂肪,適宜蒸、煎、烤及炸等。流刺網、拖網、圍網等均可捕獲。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