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latax teira  
發音 
Platax teira尖翅燕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Forsskål, 1775) 棲息深度 0 - 70公尺
中文名 尖翅燕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白鯧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5 Ephipp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燕魚 
最大體長 7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蝙蝠魚、鯧仔、海燕、飛翼、牛屎鯧(臺東)、店窗(澎湖)、鍋蓋(澎湖)、風吹鈴(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綠島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紅海 
同種異名 Chaetodon teira, Platax orbicularis, Platax teria, Platax terra, Platax tier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Forsskål, P. 177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60217 ASIZP0062106 ASIZP0063506 ASIZP0065091 ASIZP0066624 ASIZP0075284 ASIZP0075308 ASIZP0700298 ASIZP0800430 ASIZP0801756 ASIZP0801757 ASIZP0806978 ASIZP0807000 ASIZP0900484 ASIZP0910430 ASIZP0911756 ASIZP0911757 ASIZP0916978 ASIZP0917000 FRIP20223 MTP0086 NMMBP04523 NMMBP06577 NMMBP06578 NMMBP06641 NMMSTP00504 NTMP0052 NTMP0568 NTUM06813 NTUM08649  
典藏基因2012-01-02,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Roundface batfish; Round faced batfish; Teira batfish; Tiera batfish; Batfish; Longfin batfish; Longfin spade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菱形,極側扁;頭部背面眼至吻部間稍凹,眼後至背部間突出;眼間隔寬小於眼徑。吻短而圓鈍。口下位;上下頜約等長,下頜具小孔5對;頜齒具三牙尖,約略等長;鋤骨具齒,腭骨無齒。體被小櫛鱗;側線弧形,側線鱗數56-66;背鰭單一,背鰭硬棘與軟條無缺刻,硬棘V或VI,埋於鰭前緣,軟條29-34;臀鰭硬棘III,軟條21-26,背、臀鰭前方鰭條均延長,呈鐮刀狀;腹鰭延長;尾鰭截形或雙凹形,上下葉或延長。體銀黃色或暗,腹部較淺;體側含眼帶共具三條黑色寬橫帶,隨著成長而不顯著;奇鰭具黑邊;腹鰭基部後上方具明顯之黑色斑塊;尾鰭基部黑色橫帶不顯著。

棲所生態

幼魚比較孤僻,只愛一個人在淺海域中活動,因為體色為枯黃褐色,會擬態成枯葉,漂在水面的漂浮物之下躲藏。成魚變得交遊廣闊,喜歡成群結隊在較深的珊瑚礁斜坡上活動。以浮游生物及藻類為主食。容易和潛水者親近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部,東至巴布新幾內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臺灣分布於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及綠島等海域。 

漁業利用

幼魚體態優美,個性獨立,又易於飼養。成魚反而較有個性,所以不易飼養。一般可由圍網、拖網及延繩釣所漁獲,為量少但味美之食用魚。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