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oecilia latipinna  
發音 
Poecilia latipinna茉莉花鱂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Lesueur, 1821) 棲息深度 0 - 2公尺
中文名 茉莉花鱂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花鱂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266 Poecil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茉莉花鱂 
最大體長 15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摩利魚、摩麗、茉莉、胎鱂 
世界分布 北美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美國路易斯安那 
同種異名 Limia matamorensis, Limia poeciloides, Mollienesia latipinna, Mollienisia latipinna, Poecilia lineolata, Poecilia multilineata   
參考文獻 Handbook of tropical aquqrium fishes(Axelrod et Schultz, 1990);臺灣觀賞魚(潘等, 1990);Fishbase(2003)  Axelrod, H.R. etc. 1990 
典藏標本 ASIZP0066195 ASIZP0066466 ASIZP0066467 ASIZP0801942 ASIZP0801943 ASIZP0801944 ASIZP0911942 ASIZP0911943 ASIZP0911944 NMMBP02070 NMNSF00177 NMNSF00178 NMNSF00179 NMNSF01555 NMNSF01556  
典藏基因2008-03-24,Kui-Ching Hsu,CO1,100%
英文俗名 Sailfin Moll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前部略呈楔狀,後部側扁。雌魚的腹部膨大而圓突。頭部中大,吻短。眼大,側位;眼間區及吻背平直且較寬。口斜裂,前部平直,末端未達眼前部的下方。體被有中大型的圓鱗;縱列鱗25-29。背鰭的基底長,鰭條數12-16,雄魚的鰭較高,如立帆狀,約為雌魚的2倍,末端可超過尾鰭的基部;雄魚的臀鰭特化成交接器,雌魚正常,鰭條數7-9;尾鰭呈圓截形。體色變異大,一般體背呈暗橄欖綠,體側淡黃色、綠色或褐色,腹部銀白。體側具有7-9列黑褐色或黃褐色的矩形點狀縱線;帆狀背鰭的下半部具有4-6列蠕紋狀的縱線,中部則具短橫紋或斷裂成點狀橫紋,上半部則為點狀紋。尾鰭基部或前半部有深色細點;其餘各鰭呈灰白略透明。

棲所生態

棲地多樣化,舉凡淡水流域、湖沼、溝渠,溪河下游的緩流區及沼澤、田渠等棲所,也出現在河口的半鹹淡水域,甚至沿岸海域。耐污能力強,能在低溶氧的水域下存活。主要以藻類及有機碎屑為食。 

地理分布

原產於北美洲的加州北部至墨西哥等地,因做觀賞用魚而引入臺灣,現已繁衍分布於臺灣西南部河口區及河川下游。 

漁業利用

普遍受歡迎的小型觀賞魚類,在人工培育下,已衍生出多樣的品系。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