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Randall, John E. |
||||||||
命名者 | (Liénard, 1839) | 棲息深度 | 30 - 160公尺 | |||||||
中文名 | 黃帶新東洋金鱗魚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金鱗魚科 ![]() |
經濟性 | 是 | |||||||
科號科名 | F282 Holocentridae | 食用魚類 | 是 | 中國大陸名 | 黃帶新東洋鰃 | |||||
最大體長 | 25 cm | 觀賞魚類 | 是 | 其他中文名 | 黃帶金鱗魚、鐵甲、金鱗甲、鐵甲兵、瀾公妾、鐵線婆 | |||||
世界分布 | 印度至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南部、澎湖
![]() |
|||||||
棲息環境 | 礁區、近海沿岸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Adioryx anjouanae, Flammeo aurolineatus, Flammeo scythrops, Holocentre aurolineatum, Holocentrum aurolineatum, Holocentrum diadema, Holocentrus anjouanae, Neonipon aurolineatus ![]() |
|||||||||
參考文獻 | 陳春暉(2003)。陳等(2010)。
![]() ![]()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
英文俗名 | Yellowstriped squirrelfish; Yellow-striped squirrelfish; Jordan's squirrel fish; Gold-lined squirrelfish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體較細長,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脊紋。眼大。口端位,裂斜。下頜突出於上頜。頜骨、鋤骨及腭骨均有絨毛狀群齒。前鰓蓋骨後下角具ㄧ強棘;鰓蓋骨及下眼眶骨均有強弱不一的硬棘。體被大型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44-56,側線至背鰭硬棘中間點之鱗片數3.5。背鰭連續,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深凹,具硬棘X-I,軟條12-13;最後一根硬棘短於前一根硬棘。臀鰭有硬棘 IV ,軟條8-9;胸鰭軟條 14;尾鰭深叉形。體銀紅色,體側具多條黃色縱帶。背鰭硬棘部鰭膜紅色,硬棘白色; 背鰭軟條部、臀鰭與尾鰭淡紅黃色的;胸鰭粉紅色;腹鰭白色。 |
|||||||||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水深30-160公尺的外礁斜坡。以底棲性的螃蟹和蝦子為食。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之溫熱帶海域, 西起模里西斯,留尼旺島與科摩洛,東到夏威夷與馬貴斯群島, 北至琉球群島, 南至澳洲大堡礁。臺灣分布於南部及澎湖海域。陳(2003)首次紀錄於澎湖。陳等(2010)首次紀錄於墾丁。 |
|||||||||
漁業利用 | 一般以一支釣及延繩釣的方法捕獲。魚肉白,但質地較爛,煮湯時肉易散開且多溶解油質,因此適合抹鹽油煎食用。唯須注意其內臟可能累積熱帶海魚毒。而它的鱗片及棘刺尖利,需小心刺傷。在水族館中也有人看上它鮮紅的體色,將它飼養做為觀賞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