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
||||||||
命名者 | (Valenciennes, 1836) | 棲息深度 | 0 - 20公尺 | |||||||
中文名 | 角瘤唇鯔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鯔科 ![]() |
經濟性 | 是 | |||||||
科號科名 | F245 Mugilidae | 食用魚類 | 是 | 中國大陸名 | 角瘤唇鯔 | |||||
最大體長 | 40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瘤唇鯔、豆仔魚、烏仔、烏仔魚、烏魚、厚唇仔(澎湖)、土烏(澎湖)、腩肚烏(澎湖)、虱目烏(澎湖) | |||||
世界分布 | 印度至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西部、南部、北部、澎湖
![]() |
|||||||
棲息環境 |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潟湖、礁沙混合區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Crenimugil labiosus, Mugil labiosus, Plicomugil labiosus, Plicomungil labiosus ![]() |
|||||||||
參考文獻 |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 ![]() ![]() ![]() ![]() ![]() |
|||||||||
英文俗名 | Hornlip mullet; Foldlip mullet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體延長呈紡綞形,前部圓形而後部側扁,背無隆脊。頭短。吻短;唇無齒,下唇有一低低的雙重小丘和單列的似乳頭狀物,上唇很厚具有3-4列似乳頭狀物。眼圓,前側位;脂眼瞼不發達;前眼眶骨寬廣,佔滿唇和眼之間的空間,前緣有深凹的缺刻。口小,亞腹位;舌骨上長一些牙齒,腭骨則無牙齒。鼻孔每側各一對。在稚魚期為圓鱗,隨著成長而變為具有多列顆粒狀櫛刺之櫛鱗;頭部及體側的側線發達;側線數目11-13條;縱列鱗數32-37。鰓耙繁密細長,第一鰓弓下枝鰓耙30-41。背鰭兩個,第一背鰭硬棘IV,第二背鰭鰭條I,8;胸鰭上側位,具16鰭條,基部上端具黑點,腋鱗不發達;腹鰭腹位,具鰭條I,5,腋鱗發達;臀鰭具鰭條III,9;尾鰭分叉;幽門垂數3-4條;具沙囊胃。新鮮標本的體背灰綠色,體側銀白色,腹部漸次轉為白色。胸鰭基部無色,而有黑色斑點在其上端。 |
|||||||||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沿岸砂泥底質地形的海域,包括潟湖、礁盤及潮池等海域,亦常侵入港區。以底泥中有機碎屑或水層中的浮游生物為食。群棲性。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水域,由紅海、東非洲至馬歇爾群鳥,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臺灣四周海域除東部外均有。 |
|||||||||
漁業利用 | 較罕見魚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