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
||||||||
命名者 | Hilgendorf, 1878 | 棲息深度 | 0 - 400公尺 | |||||||
中文名 | 日本烏魴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烏魴科 ![]() |
經濟性 | 是 | |||||||
科號科名 | F367 Bramidae | 食用魚類 | 是 | 中國大陸名 | 日本烏魴 | |||||
最大體長 | 61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深海三角仔、黑飛刀、黑皮刀 | |||||
世界分布 | 北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西部、北部
![]() ![]() |
|||||||
棲息環境 | 大洋、深海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Brama raii ![]() |
|||||||||
參考文獻 |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 ![]()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 ![]() ![]() ![]() ![]() ![]() ![]() ![]() |
|||||||||
英文俗名 | Pomfret; Ray's bream; Pacific pomfret; Bigtooth pomfret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體呈卵圓形,側扁而高;頭背部圓凸。口大形,傾斜。吻鈍;下頜突出。上下頜及腭骨均有纖細牙齒。體被細鱗,鱗片中央有稜突或棘;體側縱列鱗數65-75。無側線;背鰭及臀鰭上被有細鱗,但基底無鱗鞘;尾鰭基部上的鱗與尾柄上的鱗比較,僅緩慢而漸次的變小。背鰭單一,起點在鰓蓋之後,不特別延長;臀鰭起點明顯在胸鰭基部後的下方,不特別延長;左右腹鰭相當接近;尾鰭叉形。體色為銀白色至銀灰色,死亡後魚體迅速轉變為灰褐色至黑褐色。背、尾鰭暗色;其餘各鰭淡色或稍暗。 |
|||||||||
棲所生態 | 大洋性底棲魚類,白天棲息於150-400公尺深的底層,夜晚則到水表層活動覓食。肉食性,以其他的魚類、甲殼類及頭足類等為主食。 |
|||||||||
地理分布 | 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亞熱帶至亞寒帶海域,包括白令海、日本近海、臺灣、菲律賓等水域。臺灣主要分布於北部海域。 |
|||||||||
漁業利用 | 漁期全年皆有,可利用延繩釣漁法捕獲,通常本種魚都是偶獲,數量並不多,故並非臺灣主要經濟魚種。一般市場亦不常見,魚肉尚佳,紅燒或煮味噌湯皆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