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
||||||||
命名者 | Bleeker, 1858-59 | 棲息深度 | 30 - 80公尺 | |||||||
中文名 | 長崎䲗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鼠䲗科 ![]() |
經濟性 | 否 | |||||||
科號科名 | F453 Callionymidae | 食用魚類 | 否 | 中國大陸名 | 長崎䲗 | |||||
最大體長 | 28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老鼠、狗圻、長崎斜棘 | |||||
世界分布 | 西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 |
|||||||
棲息環境 | 砂泥底、近海沿岸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
參考文獻 | 吳(2002)碩士論文;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6)
![]() ![]()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英文俗名 | Dragonet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體延長,縱扁。眼大。枕骨區具二個低的骨質突起。鰓孔小,背位。前鰓蓋骨強棘平直,腹緣平滑而直,基部具一強倒棘,背緣鋸齒狀。側線從眼延伸至尾鰭第3或第4分支鰭條的末端,眶下管沒有短的向下分支,枕骨區及尾柄背部各具一條橫向側線連接體側二側線。第一背鰭較第二背鰭低,雄魚各棘全延長成絲狀,第I棘最長;雌魚前三棘延長,第I棘最長;雌雄魚第二背鰭鰭緣平直,最未之鰭條最長;背鰭與臀鰭除最後一鰭條外,其餘鰭條均不分叉;胸鰭延伸至臀鰭第3鰭條基部;尾鰭雄魚尾鰭不對稱,下葉延長。保存標本體通常為黃褐色,腹部淡白;雄魚第一背鰭色淡,散佈許多小黑點;雌魚第一背鰭色淡,散佈許多小黑點,第III棘上具黑班;雌、雄魚第二背鰭透明,皆散佈許多小黑點;雌、雄魚臀鰭色淡,皆具黑緣;雌、雄魚尾鰭散佈許多小黑點,尾鰭下緣黑色。Repomucenus huguenini為同種異名。 |
|||||||||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水域,以底棲生物為食。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東中國海、馬來西亞與赤斯特菲群島。臺灣分布於北部、西部、南部、東北部及澎湖。 |
|||||||||
漁業利用 |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