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irrhitichthys oxycephalus  
發音 
Cirrhitichthys oxycephalus尖頭金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5) 棲息深度 4 - 40公尺
中文名 尖頭金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02 Cirrhi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尖頭金 
最大體長 1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長嘴格、斑點格、格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泛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安汶島 
同種異名 Cirrhites grandimaculatus, Cirrhites murrayi, Cirrhites oxycephalus, Cirrhitichthys aprinus, Cirrhitichthys corallicola, Cirrhitychthys oxycephalus, Cirritichthys oxycephal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P. Bleeker 185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9554 ASIZP0070852 ASIZP0804805 ASIZP0914805 BPBMI23178 NTOUP201203-206 NTUM03622 NTUM03623  
英文俗名 Pixy hawkfish; Spotted hawkfish; Coral hawkfish; Coral hopp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呈長橢圓形;頭背部近於平耳;體背隆起,腹緣近平直。吻略鈍。眼中大,近頭背緣。前鰓蓋骨後緣具強鋸齒;鰓蓋骨後緣具棘。上下頜齒細小;鋤骨齒及腭骨齒皆存在。體被圓鱗;眼眶間隔具鱗;側線鱗數41-45。背鰭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缺刻,硬棘部之鰭膜末端呈簇鬚狀,硬棘數X,軟條數12,第1軟條延長,但不呈絲狀;臀鰭硬棘數III,軟條數6;胸鰭最長之鰭條末端僅達肛門。體灰白色至淡褐色,腹部較淡,頭部及體側散佈著大小規則排列的紅褐色至暗褐色橫斑;頭部眼下方另具2紅褐色點斑狀斜帶;吻部亦具1紅褐色點斑狀斜帶。各鰭淡色,背及尾鰭具紅褐色斑點。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海岩礁、向海的珊瑚礁區域或潮流經過的礁盤上;通常喜歡停棲於珊瑚枝頭上面、裡面或下面,伺機捕食獵物。以甲殼類或小型魚類為食。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之熱帶沿岸海域。臺灣各地沿海及離島之礁區可見其蹤跡。 

漁業利用

一般以潛水方式捕捉。為觀賞魚類,無食用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