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
||||||||
命名者 | Fowler, 1929 | 棲息深度 | 0 - 855公尺 | |||||||
中文名 | 尖身帶鰆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帶鰆科 ![]() |
經濟性 | 是 | |||||||
科號科名 | F473 Gempylidae | 食用魚類 | 是 | 中國大陸名 | 黑鰭蛇鯖 | |||||
最大體長 | 200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尖梭、竹梭(臺東)、尖梭舅(澎湖)、白魚桂(澎湖)、白魚舅(高屏地區) | |||||
世界分布 | 印度至西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東部、南部、北部、東北部、小琉球
![]() |
|||||||
棲息環境 |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Mimasea taeniosoma, Thrysitoides marleyi, Thyrisitoides marleyi, Thyrsitoides jordanus ![]() |
|||||||||
參考文獻 |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 ![]() ![]()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 ![]() ![]() ![]() ![]() ![]() |
|||||||||
英文俗名 | Slender snoek; Black snoek; Blacksail snake mackerel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體延長而略側扁,背、腹輪廓略呈平直,尾柄無稜脊;體長約為體高之8.4倍左右。頭中大。吻尖突。口裂大,平直;下頜突出於上頜;上下頜具尖銳之犬齒,具鋤骨齒。側線二條,上側線沿背緣延伸至第一背鰭後部之下方,下側線與上側線連接於第III-IV棘之下方,陡降後約略直行於體側中部。第一背鰭高,具棘XVII-XIX;第二背鰭硬棘I, 軟條16-18,無離鰭;臀鰭硬棘II,不游離, 軟條15-17,無離鰭;腹鰭正常,具I,5;尾鰭深叉。體呈一致之褐色;背鰭第I-VI硬棘間具黑斑。 |
|||||||||
棲所生態 | 近海大洋性中底層洄游魚種,一般棲息深度在0-400公尺間。獨游性。成魚於夜間遷移至水表層,仔魚及幼魚則於日間停留於水表層。以鯡、鯷等小魚、甲殼類及烏賊等為食。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紅海、南非東岸、馬達加斯加、安達曼海、臺灣、日本、澳洲西部及新加勒多尼亞等。臺灣南部、北部及東北部有產。 |
|||||||||
漁業利用 | 一般為底拖網、延繩釣或鮪釣之意外漁獲物,是次要之經濟魚種。食用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