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oris dorsomacula  
發音 
Coris dorsomacula背斑盔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Fowler, 1908 棲息深度 2 - 40公尺
中文名 背斑盔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隆頭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2 Lab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背斑盔魚 
最大體長 2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背斑鸚鯛、柳冷仔、白線龍、鸚哥(臺東)、丁斑(臺東)、海豬魚(臺東)、蟋蟀仔(澎湖)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澳洲維多利亞州 
同種異名 Coris dorsomaculata, Coris dorsumacul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Randall, J.E., 1999. Revision of the Indo-Pacific labrid fishes of the genus Coris, with descriptions of five new species.. Indo-Pacific Fishes (29):74 p  Fowler, H. W. 1907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Randall, J. E. 1999 
典藏標本 ASIZP0056382 ASIZP0059677 ASIZP0065284 ASIZP0067062 ASIZP0069405 ASIZP0070936 ASIZP0071668 ASIZP0700095 ASIZP0802310 ASIZP0804335 ASIZP0804984 ASIZP0805834 ASIZP0912310 ASIZP0914335 ASIZP0914984 ASIZP0915834 BPBMI23216 FRIP20076 FRIP21273 FRIP22128 NMMBP02255 NMMBP05317 NMMBP08693 NMMBP08738 NMMBP08786 NMMSTP00590 NTMP1456 NTOUP201203-177 NTUM03940 NTUM03941 NTUM03942 NTUM04501 NTUM06324 NTUM06620 USNM00276920 USNM00276985 USNM00295791 ...列出全部38筆... 
典藏基因2008-08-04,張榮樺,CO1,100% 2011-01-15,張家豪,CO1,%
英文俗名 Pale-barred coris; Spotfin coris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型,側扁;頭圓錐狀。口中型,唇厚;上頜前方具2對犬齒,下頜1對。體被小鱗,頰與鰓蓋裸露;側線連續。前鰓蓋緣平滑。D. IX, 11-12;A. III, 11-12;L.l. 50-55;腹鰭第一軟條延長,達肛門;尾鰭圓形。體色隨成長而異,體淡黃色,頭上半部黑褐色;體側具 6條黄橙色至藍黑色寬橫帶,橫帶於背側較暗色,腹側較淡色,橫帶間隙極窄,其中第三條橫帶末端近臀鰭處形成一深黑斑;體側另有 3條粉紅至橙色細縱帶,而胸鰭基部具二條平形的橙色斜紋伸至腹部;頭部具三條紅橙色細縱帶,第一條從上頜經眼至鰓蓋緣上方,與體側第一條縱帶相接,第二條從眼後下方至鰓蓋緣,第三條近喉峽部;鰓蓋後上角具一黑斑。背鰭黑褐色,第I至第III棘間具一黑斑;臀鰭粉紅至橘紅色,末稍具3 條淺藍縱紋;尾鰭黃褐色,具一紅色的半環紋,環紋前或有少許紅色斑點。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溫暖的珊瑚礁區,深度約在2-40尺的海域中。白天於珊瑚平台外緣的砂地或小石子地、向海礁區潟湖及岩礁區等巡游、覓食,晚上則鑽入砂中睡個飽。以有硬殼的無脊椎動物,如海膽、小貝、小蝦等為食。生性害羞,受到驚嚇時,會鑽入砂中躲藏。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至澳洲海域,東至東加等。臺灣除西部外,各地海域皆有分布。 

漁業利用

中小型之隆頭魚,體色鮮豔,是較適合水族觀賞的魚類,非食用經濟魚種。臺灣四周岩岸海域都可發現牠的蹤影,為常見珊瑚礁中的魚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