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
||||||||
命名者 | (Jordan & Snyder, 1904) | 棲息深度 | 5 - 20公尺 | |||||||
中文名 | 黑帶盔魚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隆頭魚科 ![]() |
經濟性 | 是 | |||||||
科號科名 | F412 Labridae | 食用魚類 | 是 | 中國大陸名 | 黑帶盔魚 | |||||
最大體長 | 25 cm | 觀賞魚類 | 是 | 其他中文名 | 黑帶鸚鯛、柳冷仔、黑帶龍、狐鯛(臺東) | |||||
世界分布 | 西北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東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蘭嶼、綠島
![]() ![]() |
|||||||
棲息環境 |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Coris picta, Julis musume ![]() |
|||||||||
參考文獻 |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Parenti, P. and J.E. Randall, 2000. An annotated checklist of the species of the labroid fish families Labridae and Scaridae.. Ichthyol. Bull. J.L.B. Smith Inst. Ichthyol. (68):1-97
![]() ![]() ![]()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
英文俗名 | Blackstripe wrasse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體長型,側扁;口端位;上下頜具一列尖狀齒;下頜往後側而漸小;體被小鱗,頭無鱗;鰓蓋骨無鱗;側線連續。D. IX, 12;A. III, 12;L.l.76-92;背鰭第I-II棘不延長。體色因魚齡或性別而多變化,體淡黃色,背部較深,腹側淡白;由吻端至尾鰭上葉有一暗褐色縱帶,帶之上緣平直,下緣有許多梳狀突起;背鰭基部黑色,末稍淡黃白色;臀鰭淡黄色;尾鰭末端黄色,上下葉緣淡色。以前所記載之斑盔魚(Coris picta)為本種之誤鑑。 |
|||||||||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沿岸礁砂混合區,但數量並不多,深度約在5-20公尺左右。幼魚時期與有名的「魚醫生」--裂唇魚長得很像,習性也極為相似,一樣會去幫珊瑚礁區的大魚清潔魚體表面或口腔中的寄生蟲,以此特別的方式覓食,長大後,以吃食貝類、小蝦蟹之類的底棲性動物為主。晚上它潛入砂中睡覺,白天是它的活動時間,並不躲在砂中,但若被敵人追趕,情急之下它也會鑽入砂中以躲避危險。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臺灣及日本。臺灣分布於臺灣臺灣、澎湖及蘭嶼及綠島等岩礁區。 |
|||||||||
漁業利用 | 中小型之隆頭魚,體色鮮豔,是較適合水族觀賞的魚類,但它常會鑽入砂中,不易讓人們看見。也有漁民將它作為食用魚,據說以紅燒方式烹調滋味不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