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
||||||||
命名者 | (Smith, 1957) | 棲息深度 | 100 - 180公尺 | |||||||
中文名 | 莫三比克脊頜鯛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龍占魚科 ![]() |
經濟性 | 是 | |||||||
科號科名 | F377 Lethrinidae | 食用魚類 | 是 | 中國大陸名 | 莫三比克脊頜鯛 | |||||
最大體長 | 55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鯛仔 | |||||
世界分布 | 印度至西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南部、綠島
![]() ![]() |
|||||||
棲息環境 |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Gnathodentex mossambicus, Wattsia mossambicus ![]() |
|||||||||
參考文獻 |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5(FAO, 2001)
![]()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
|||||||||
英文俗名 | Mozambique large-eye bream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體略延長而呈橢圓形。吻尖。眼大。口端位;兩頜具犬齒及絨毛狀齒,下頜犬齒向外;上頜骨上緣具鋸齒。頰部具鱗4-6列;胸鰭基部內側不具鱗;側線鱗數41-47;側線上鱗列數5。背鰭單一,不具深刻,具硬棘X,軟條10;臀鰭硬棘III,軟條10;胸鰭軟條14;尾鰭分叉,兩葉先端圓形。體一致為銀灰色而帶有黃色光澤,鱗片略具藍緣;體側有時具不顯之暗色斑駁或橫帶。各鰭黃褐色或淡色,有時具不顯之暗色斑點。 |
|||||||||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外緣的水域,棲息深度可達180公尺深。主要覓食底棲甲殼類、頭足類或其他小魚等為食。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莫桑比克,東至馬歇爾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皆有分布。臺灣南部及蘭嶼海域皆可發現。 |
|||||||||
漁業利用 | 可利用底拖網或底層延繩釣等漁法捕獲。肉質不錯,適宜煮味噌湯,油炸、紅燒均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