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Randall, John E. |
||||||||
命名者 | (Bleeker, 1853) | 棲息深度 | 3 - 50公尺 | |||||||
中文名 | 斑尾鱗鰭烏尾鮗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烏尾鮗科 | 經濟性 | 是 | |||||||
科號科名 | F371 Caesionidae | 食用魚類 | 是 | 中國大陸名 | 斑尾鱗鰭梅鯛 | |||||
最大體長 | 21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烏尾冬仔 | |||||
世界分布 | 印度至西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南部、南沙
![]() |
|||||||
棲息環境 |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Caesio pisang ![]() |
|||||||||
參考文獻 | Fishbase( 2002)
![]() ![]() |
|||||||||
典藏標本 | ||||||||||
英文俗名 | Ruddy fusilier; Banana fusilier; Bananafish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體呈長紡錘形;標準體長約為體高之3.8-4.2倍。口小,端位;上頜骨具有伸縮性,且多少被眶前骨所掩蓋;前上頜骨具二個指狀突起;上下頜前方具一細齒,鋤骨無齒。體被中小型櫛鱗,背鰭及臀鰭基底上方一半的區域均被鱗;側線完全且平直,僅於尾柄前稍彎曲,側線鱗數66-72。背鰭硬棘X,軟條15;臀鰭硬棘III,軟條12。體背粉紅色或紅色,腹面銀白;側面無任何金黃色帶。各鰭紅色;尾鰭上下葉末端有明顯黑斑。本種魚分類上仍有歧見,現依據 Nelson(1994)將其置於笛鯛(Lutjanidae)科中的烏尾鮗亞科(Caesioninae)。 |
|||||||||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沿岸礁石區陡坡外圍海域,性喜大群洄游於中層水域,游泳速度快且時間持久。屬日行性魚類,晝間在水層間覓食浮游動物,夜間則於礁體間具有遮蔽性的地方休息。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之熱帶海域,西起非洲東岸,東至斐濟群島,北至日本,南迄新加勒多尼亞。臺灣南部岩礁或珊湖礁海域有產,為罕見之魚種。 |
|||||||||
漁業利用 | 一般以圍網、流刺網或一支釣捕獲。肉質不錯,是市場常見之食用魚,以煎食或紅燒食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