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Scarus niger  
發音 
Scarus niger黑鸚哥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Forsskål, 1775 棲息深度 0 - 15公尺
中文名 黑鸚哥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鸚哥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4 Sca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黑鸚嘴魚 
最大體長 4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鸚哥、青衫(雄)、蠔魚(雌)、青蠔魚、頸斑鸚哥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紅海 
同種異名 Callyodon lineolabiatus, Callyodon madagascariensis, Callyodon maoricus, Callyodon niger, Callyodon nuchipunctatus, Pseudoscarus flavomarginatus, Pseudoscarus godeffroyi, Pseudoscarus madagascariensis, Pseudoscarus niger viridis, Scarus chadri, Scarus limbatus, Scarus lineolabiatus, Scarus makaravar ...共15筆..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Review and doubtful species of Scaridae of Taiwan(Liao et al., 2004)  Forsskål, P. 177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Liao, U. C. etc. 2004 
典藏標本 ASIZP0055659 ASIZP0056308 ASIZP0056309 ASIZP0056310 ASIZP0056311 ASIZP0060207 ASIZP0060793 ASIZP0060983 ASIZP0065109 ASIZP0069974 ASIZP0069975 ASIZP0070391 ASIZP0070392 ASIZP0800772 ASIZP0802504 ASIZP0803298 ASIZP0803299 ASIZP0806750 ASIZP0900039 ASIZP0910772 ASIZP0912504 ASIZP0913298 ASIZP0913299 ASIZP0916750 NMMBP02303 NMMBP04207 NMMBP04989 NTUM04872  
典藏基因2008-03-25,Kui-Ching Hsu,CO1,100%
英文俗名 Parrot fish; Swarthy parrotfish; Dusky parrotfish; Black parrot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略側扁。頭部輪廓呈平滑的弧型。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幾被上唇所覆蓋;雌魚和雄魚的齒色皆為淡黃色;上齒板於IP期無犬齒,TP期則具2犬齒;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6-8(7);頰鱗3列,上列為5-6鱗;中列為6-7鱗;下列為1-4鱗。胸鰭具13-15(14)軟條。尾鰭於幼魚為截形,成魚微凹、雙截形或半月形。稚魚體呈黑褐色,散佈白色斑點;尾柄紅褐色;尾鰭淡色而透明,尾鰭基部具半圓形之白斑,斑之上下緣各具一黑斑。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的雌魚體色為紅棕色;鱗片具深褐色斑點,但尾柄部之鱗片則無此特徵;頭部色澤較鮮麗些;上唇橙紅色,上端具綠色條紋;頰部具兩藍綠色斑紋;眼部下方有一條不規則之藍綠色線紋;眼四周有輻射狀之不規則條紋;鰓蓋上端具一黑緣之黃綠色斑;各鰭為橙褐色,外緣具有藍線。終期階段(TP, Terminal phase)的雄魚體色均為深藍綠色或深綠褐色,鱗片具深色緣;大雄魚體色再轉為暗紫綠色;頭部色澤和IP期略同;背鰭及臀鰭為橙色或橄欖色,外緣有波浪狀之藍色縱帶;尾鰭為深藍綠色或深綠褐色,外緣具藍線,後方中央部位具前藍色後黃色之垂直帶,上下葉具橙紅色或粉缸色紋。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清澈的潟湖、峽道與外礁斜坡的珊瑚礁繁盛區域。稚魚形成小群魚群活動於沿海地區的珊瑚礁,成常則喜獨游於珊瑚茂盛的礁湖或珊瑚斜坡外的海域。終端型雄魚通常有「家」的領域性,除它本身及一尾較大的雌魚外,尚有數尾體型較小的雌魚及小魚。以底藻為食。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南至南非的索德瓦納灣 ,東至社會群島,北至琉球群島,南至西澳大利亞的鯊魚灣與大堡礁的南方。臺灣東部、東北部、南部及各離島均有記錄。 

漁業利用

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及籠具等,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象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全年皆有產。為中體型的食用魚種,肉質較靡爛,可作魚鬆。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