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carus psittacus  
發音 
Scarus psittacus棕吻鸚哥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Forsskål, 1775 棲息深度 2 - 35公尺
中文名 棕吻鸚哥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鸚哥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4 Sca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棕吻鸚嘴魚 
最大體長 3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鸚哥、青衫(雄)、蠔魚(雌)、青蠔魚(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澎湖、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紅海 
同種異名 Callyodon bataviensis, Callyodon erythacus, Callyodon forsteri, Callyodon hornbosteli, Pseudocarus oktodon, Pseudoscarus filholi, Pseudoscarus forskalii, Pseudoscarus labiosus, Scarus balinensis, Scarus bataviensis, Scarus brunneus, Scarus forskalii, Scarus forsteri ...共25筆..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Review and doubtful species of Scaridae of Taiwan(Liao et al., 2004)  Forsskål, P. 1775 Randall, J. E. etc. 1978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Liao, U. C. etc. 2004 
典藏標本 ASIZP0056304 ASIZP0056319 ASIZP0060721 ASIZP0060796 ASIZP0060803 ASIZP0061582 ASIZP0069968 ASIZP0072077 ASIZP0079054 ASIZP0803300 ASIZP0806745 ASIZP0806753 ASIZP0806765 ASIZP0900060 ASIZP0913300 ASIZP0916745 ASIZP0916753 ASIZP0916765 BPBMI22740 FRIP21506 FRIP22134 MTP0114 NMMBP02416 NMMBP04058 NMMBP04059 NMMBP04060 NMMBP05058 NMMBP05211 NMMBP06382 NMMBP06388 NMMBP06565 NMMBP06587 NMMBP06677 NMMBP06687 NTUM00037Paratype NTUM04138 NTUM04139 ...列出全部37筆... 
典藏基因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英文俗名 Palenosed parrot; Palenose parrotfish; Common parrotfish; Batavian parrot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略側扁。頭部輪廓呈平滑的弧型。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幾被上唇所覆蓋;IP期僅上齒板具1犬齒,TP期上齒板具2犬齒,下齒板亦有1犬齒;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4;頰鱗2列,上列為4-5鱗;下列為4-6鱗。胸鰭具14軟條。幼期之尾鰭為略圓形,成體則為凹形。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的雌魚體色為紅褐色至灰色,並於體中央部位有一垂直之深色區域;由胸部至尾鰭基部為淡橙紅色;單鰭均為橙褐色帶有淺色之外緣;背鰭之第一鰭膜基部前緣有一深褐色斑點;胸鰭基部上緣具一小黑點。終期階段(TP, Terminal phase)的雄魚之鱗片為半綠及半橙色;腹部具1-3條縱紋;尾柄佈有5組綠色斑點及3條綠色條紋於外緣;眼下緣以上之頭部為綠色,頸背部混有黃色,頭部之下半面為淡橙色,吻部為淡紫灰色;由上唇至眼區有一藍色色帶;眼後方有2條綠帶向背側延伸;鰓蓋之後緣部位有一條綠色色帶;下唇有2條藍色短紋;背、臀鰭橙紅色,基部及外緣皆為藍綠色;胸鰭為橙紅色,外緣綠色或藍綠色;尾鰭為橙色,上、下緣為藍色,後緣中央處有一列垂直之藍色斑點。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礁石平臺、潟湖與臨海礁石區到至少 25 公尺深處。亦被發現在珊瑚礁區。初期階段的魚通常形成小的覓食群集。以底藻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南至南非的索德瓦納灣 ,東至夏威夷、馬貴斯及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西澳大利亞的鯊魚灣與羅得豪島。臺灣東部、南部及各離島均有分布。 

漁業利用

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及籠具等,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象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