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
||||||||
命名者 | Randall & Taylor, 1988 | 棲息深度 | 50 - 100公尺 | |||||||
中文名 | 荒賀氏長鱸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鮨科 ![]() |
經濟性 | 否 | |||||||
科號科名 | F338 Serranidae | 食用魚類 | 是 | 中國大陸名 | 荒賀長鱸 | |||||
最大體長 | 13.5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鱠仔 | |||||
世界分布 | 西北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南部、北部
![]() ![]() |
|||||||
棲息環境 | 礁區、近海沿岸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Liopropoma lunulatum, Pikea lunulata ![]() |
|||||||||
參考文獻 | Koeda et al. (2019), Zootaxa, 4702(1):60-72.
![]() ![]()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
|||||||||
英文俗名 | Basslet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體極為延長,標準體長為體高之3倍。頭背部斜直;眶間區平坦或略凹陷。吻較長而略突出。上頜骨末端延伸至眼中部之下方;上下頜具齒。前後鼻孔遠離,前鼻孔近於吻端。前鰓蓋骨下緣無前向棘。鰓耙數6+14。體被細小櫛鱗,上頜骨具鱗;側線鱗孔數48。背鰭連續,具缺刻,有硬棘VIII枚,軟條12,第VIII棘長於第VII棘;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不及肛門開口;胸鰭短於頭部長;尾鰭內叉形。體一致為橘紅色,體側自吻端至尾鰭基部有一不太明顯之寬黃帶,無任何黑色小點。背鰭及臀鰭軟條部,以及尾鰭之上下葉緣鮮黃色。 |
|||||||||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較深水域的岩礁區。穴居性。肉食性,以無脊椎動物為食。。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及臺灣等。臺灣南部及北部海域有產。 |
|||||||||
漁業利用 | 小型石斑魚,不是經濟性魚種。偶以延繩釣或底拖網等捕獲,產量較為稀少。可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