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Xenisthmus polyzonatus  
發音 
Xenisthmus polyzonatus多紋峽塘鱧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Klunzinger, 1871) 棲息深度 8 - 30公尺
中文名 多紋峽塘鱧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峽塘鱧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58 Xenisthm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多紋峽塘鱧 
最大體長 3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甘仔魚、狗甘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埃及 
同種異名 Eleotris polyzonatus, Luzoneleotris nasugbua   
參考文獻 1.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2. 伍漢霖、鐘俊生等編著。2008。中國動物誌-硬骨魚綱-鱸形目(五)-鰕虎魚亞目。科學出版社,北京。951 pp.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伍漢霖, 鐘俊生等 編著 2008 伍漢霖, 邵廣昭, 賴春福, 莊棣華, 林沛立 2012 
典藏標本 ASIZP0057011 ASIZP0057012 ASIZP0057014  
英文俗名 Barred wriggler; Bullseye wriggl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第1背鰭:Ⅵ;第2背鰭:Ⅰ/ 11。臀鰭:Ⅰ/ 10;胸鰭:17;腹鰭:Ⅰ/ 5。縱列鱗 58;橫列鱗 22;背鰭前鱗 20。體長為體高的7.3倍;為頭長的4.3倍。頭長為吻長的3.7倍;為眼徑的5.9倍。尾柄較短,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1倍。體延長,背緣及腹緣稍平直,側扁,尾柄較短,尾柄長度不大於尾柄高度。頭中大,平扁,頸部沒有低皮棘。頭部具有5個感覺管孔。臉頰不顯著突出,無縱行感覺乳突線,僅具有2~3個小乳突。吻短,吻長小於眼徑。眼中大,背側位,不突出背緣;眼下緣無放射狀感覺乳突線,僅具有1條由眼下方斜向前方的感覺乳突線。鼻孔每側兩個,分離:前鼻孔呈短管狀,位於上唇;後鼻孔圓形位於眼前緣。口中大,前上位,下頜突出上頜,口裂向後延伸至對應於眼睛中位。上、下頜齒形狀細尖,無犬齒。唇稍厚,發達,下唇游離腹緣,向下延伸,具有包縫。舌游離。鰓孔寬大,側位,向前向下延伸至眼睛中部的下方。前鰓蓋骨後緣有5個感覺管孔,鰓蓋上方有4個感覺管孔。鰓被架6條。魚體佈有許多細小和埋於皮下的圓鱗。無側線。背鰭2個:第1背鰭低平,起於胸鰭基部後上方,棘條柔軟,第5棘稍長,後端不會延伸到第2背鰭起點;第2背鰭較長,平放時不延伸至尾鰭基部。臀鰭起點與第2背鰭相對。胸鰭基部寬大,長圓形,下側位。腹鰭小,短於胸鰭,左右腹鰭分離,不相連、癒合。尾鰭圓形,短於頭長。雄魚生殖乳突細長而尖;雌魚生殖乳突則較短鈍,後緣凹入。魚體呈淡黃色,腹側淺黃色;頭以及身體側面約具有13條狹窄的深色橫帶;自下頜前端經吻、眼睛的後方至鰓蓋骨上方具有1條細縱帶;自眼中央向下至下頜後端具有1深色橫紋。第1背鰭鰭膜上具有2個斜帶;第2背鰭具有數條縱行的條紋;尾鰭具有3~4列弧形條紋,基部具有1黑色大圓斑。

棲所生態

暖水性近海岸的小型底層魚類,棲息於珊瑚礁底質為砂礫的石礫區及退潮後的水窪內,深度可達水深30m處。肉食性,攝食小魚、甲殼類。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海域,由紅海到薩摩亞,北到臺灣、日本沖繩群島。臺灣分布於西南海域的東沙群島及南海的太平島。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