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araplagusia guttata  
發音 
Paraplagusia guttata櫛鱗鬚鰨
未選定代表照或沒有圖片
命名者 (Macleay, 1878) 棲息深度 20 - 100公尺
中文名 櫛鱗鬚鰨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舌鰨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502 Cynogloss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櫛鱗鬚鰨 
最大體長 28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牛舌、龍舌、扁魚、皇帝魚、比目魚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澳洲北部 
同種異名 Plagusia guttata, Symphurus vitt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鰈形目(李&王, 199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李思忠, 王惠民 1995 
典藏標本 ASIZP0060088 ASIZP0060829 ASIZP0078379 ASIZP0807150 ASIZP0917150 FRIP00804 NMMBP05168 NTUM05209  
典藏基因2016-01-26,Yu-Ming,CO1,100%
英文俗名 Tongue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舌形;兩眼均位於左側,兩眼分開。口下位,口裂顯著成鉤狀彎曲;口角緣近鰓蓋後緣,上頜向後達下眼後緣之後;眼側唇緣具觸鬚或穗狀物;眼側無齒,盲側具細小絨毛狀齒;鋤骨與腭骨無齒。鰓膜與峽部分離。兩側被櫛鱗,盲側較弱;眼間隔處具鱗片;眼側具3條側線。背鰭與臀鰭與尾鰭相連;無胸鰭;腹鰭與臀鰭相連;尾鰭尖形;背鰭鱗數 104-117;臀鰭軟條數83-93;腹鰭軟條數 4;尾鰭軟條數8-10;脊椎骨數55。眼側淡褐色,體具黑褐色小點,鰭色暗而具淡黃色緣;盲側色淡。

棲所生態

棲息於近海大陸棚泥沙底質海域。以底棲之無脊椎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自中國至澳洲。臺灣分布於北部及西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中小型魚類,以底拖網捕獲較多,數量較少。本種魚以製成扁魚酥較多,但體型大者可供油炸或油煎。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