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何宣慶 |
||||||||
命名者 | Chen, 1981 | 棲息深度 | - 288公尺 | |||||||
中文名 | 棘線鮋 | 有毒魚類 | 是 | |||||||
科中文名 | 鮋科 ![]() |
經濟性 | 否 | |||||||
科號科名 | F304 Scorpaenidae | 食用魚類 | 否 | 中國大陸名 | 棘線鮋 | |||||
最大體長 | 6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棘裸絨鮋、石狗公、石頭魚 | |||||
世界分布 | 臺灣 [臺灣特有種] | 台灣分布 | 西南部、東北部
![]() |
|||||||
棲息環境 | 大洋、砂泥底、近海沿岸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
參考文獻 |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Fishbase(2008);Chen, L.-C. (1981) Scorpaenid fishes of Taiwan. Q. J. Taiwan Mus. (Taipei) v. 34 (nos. 1/2): 1-60
![]() ![]()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
英文俗名 | Stonefish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體長橢圓形,側扁。頭中大。眼大,吻長約等於眼徑。淚骨及第二眼眶骨區具1棘;前鰓蓋骨4-5棘。口略小,斜裂,下頜略突出於上頜。頭體皆無鱗片。背鰭起點延伸至眼上方,硬棘粗長,一般具XVI,背鰭第I棘短小;第II棘最長,各棘間之鰭膜具淺缺刻,前方數棘間之鰭膜約略僅有2/3硬棘長,軟條8-9;臀鰭硬棘III,軟條5-6;胸鰭略短,無游離鰭條,後端只可達肛門處,鰭條12。體及各鰭一致為粉紅色,有時具紅褐色的斑駁散在體側上;頭、體及各鰭上則散布小暗斑或斑駁。有些學者(Nakabo, 2002)將此魚種併入前鰭鮋科(Tetrarogidae)。本種與裸線鮋(Ocosia vespa)之若干形質極為相似,有必要進一步的研究。 |
|||||||||
棲所生態 | 棲息於大陸棚邊緣軟質底部。具偽裝能力,時常隱藏身體而不容易被發現,藉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臺灣西南部及東北部等海域。 |
|||||||||
漁業利用 | 小型魚類,除學術研究外,不具經濟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