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ebastapistes cyanostigma  
發音 
Sebastapistes cyanostigma黃斑鱗頭鮋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6) 棲息深度 2 - 72公尺
中文名 黃斑鱗頭鮋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鮋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04 Scorpae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黃斑鱗頭鮋 
最大體長 8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兩色鱗頭鮋、石狗公、石頭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  模式種產地
印尼摩鹿加群島 
同種異名 Scorpaena albobrunnea, Scorpaena cyanostigma, Scorpaena kowiensis, Sebastapistes albobrunnea, Sebastapistes kowiens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etc.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5297 ASIZP0058667 ASIZP0059088 ASIZP0063619 CAS54267 NMMBP01139 NMMSTP00712 NMNSF01280 NTOUP201207-730 NTUM04572 SIO80-210 SIO80-211 USNM00224557 USNM00224565 USNM00224566 USNM00266099 USNM00266100 USNM00266103  
英文俗名 Yellow-spotted scorpionfish; Yellowspotted scorpion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中長,側扁,橢圓形。頭大,略側扁。眼較大,上側位,眼球高達頭背緣;口中大,端位,斜裂,上頷略長於下頷,上頷骨延伸至眼眶後緣下方。上下頷、鋤骨及腭骨具細齒,鋤骨齒群左右相連呈人字狀。鼻棘1個,尖銳,位於前鼻孔內側。淚骨略短小,外側具1強棘,上緣具1骨突,下緣後側具1棘。眼眶下具第一至第四眶下骨,無第五眶下骨;第一眶下骨長方形,下稜具1棘,第二眶下骨具下稜具1棘。前鰓蓋骨5棘;鰓蓋骨具2叉向稜,後端各具1棘。下鰓蓋骨及間鰓蓋骨無棘。顱骨棘尖銳。側篩骨光滑,具1眼前棘。額骨光滑,眶上稜高凸,具眼上棘與眼後棘各1個。鼓棘1棘。頂骨光滑,頂棘及頸棘各1個。眼後至側線前端具蝶耳棘2個、翼耳棘1個、後顳顬棘上下各1個及肩胛棘1個;胸鰭基部上方具1脈棘。吻背部具橫凹,眼間隔凹入,額稜間具深溝,後方無頂枕窩。前鼻孔後緣具1方形羽狀皮瓣,頭部各棘大多具皮瓣,體側及側線無皮瓣。眼上棘基部具1小皮瓣。鱗中大,櫛鱗;吻部、上下頷及鰓蓋條部無鱗。側線上側位,斜直,末端延伸至尾鰭基部。背鰭起始於鰓蓋骨上棘前上方,硬棘與鰭條有鰭膜相連,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第六硬棘最長,具硬棘 XII,軟條 9;臀鰭起始於背鰭倒數第二硬棘下方,鰭長度較背鰭軟條短,鰭條延伸稍超過背鰭基部,具硬棘 III,軟條5;胸鰭寬大,下側位,無鰭條分離,延伸至臀鰭起點,軟條16,具4不分枝,2分枝,11不分枝鰭條;腹鰭胸位,具硬棘 I,軟條5;尾鰭圓形。體紅色或褐紅色,體側佈滿白色小斑點及數個黃色或白色斑塊。(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棲所生態

本種棲息於內灣或潟湖至大陸棚地區,偶見於大陸邊緣島嶼,以岩礁、碎石堆或海藻或海草茂盛之處等環境為主,水深2-72m。具偽裝能力,時常隱藏身體而不容易被發現,藉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由紅海南至南非的艾佛烈港而且東至列島群島(Line Islands),北至琉球群島,南至美屬薩摩亞與澳洲。 

漁業利用

除學術研究外,經濟價值不大。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