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Lagocephalus gloveri  
發音 
Lagocephalus gloveri克氏兔頭魨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Abe & Tabeta, 1983 棲息深度 20 - 50公尺
中文名 克氏兔頭魨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四齒魨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509 Tetraodon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暗鰭兔頭魨 
最大體長 3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鯖河魨、煙仔規、黃魚規、烏魚規、青皮魚規、金紙規、規仔、金規(澎湖) 
世界分布 日本至南中國海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埠頭 
同種異名 Lagocephalus lunaris spadice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中國動物誌-魨形目(蘇等, 2002)  Abe, T. etc. 198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蘇錦祥, 李春生 編著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5032 ASIZP0055822 ASIZP0061536 ASIZP0061824 ASIZP0062001 ASIZP0066219 ASIZP0074462 ASIZP0079004 ASIZP0801008 ASIZP0900208 ASIZP0900473 ASIZP0911008 FRIP00591 FRIP01382 FRIP20331 NMMBP06567 NMMSTP00015 NTMP0205 NTMP1275 NTUM08419 NTUM08420 NTUM08421 NTUM08422 NTUM08423 NTUM08424 NTUM08425 NTUM08429  
典藏基因2008-03-24,Kui-Ching Hsu,CO1,100% 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英文俗名 Blowfish 
瀕危狀態 DD IUCN 瀕危狀態:數據缺乏(DD)  1996-08-01   
形態特徵

體亞圓筒形,稍側扁,體前部粗圓,向後漸細,尾柄長圓錐狀。眼眶間隔小於吻長。鼻孔小,每側2個,鼻瓣呈卵圓形突起。體腹側下緣有一縱行皮褶。體背棘區呈菱形,範圍小而未達背鰭基,或棘區延長呈細帶而達背鰭基,此細帶可能中斷。鰓孔內側灰白色。背鰭近似鐮刀形,位於體後部,具軟條13-14;臀鰭與其同形,具軟條12;無腹鰭;胸鰭寬短,上方鰭條較長,呈倒梯形,下方後緣稍凹入;尾鰭寬大,上下葉緣尖突,中央部位弧形,形成雙凹形尾鰭。體背部為黑綠色或藍黑色,體側暗銀白色,腹面乳白色。背、臀鰭鮮黃色或黃綠色;尾鰭黃褐色或黑綠色,上下葉末端各具一白色斑塊;胸鰭灰黃色,下緣白色。

棲所生態

暖溫水近海底層中小型魚類,在沙泥底質的地形環境可見。主要以軟體動物、甲殼類、棘皮動物及魚類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由日本至南中國海。臺灣四周海域亦皆可見。 

漁業利用

內臟有弱毒,亦有報告指出卵巢及肝臟有劇烈毒性,因此不應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