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李柏鋒 |
||||||||
命名者 | Wang & Xu, 1992 | 棲息深度 | 0 - 200公尺 | |||||||
中文名 | 南海帶魚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帶魚科 ![]() |
經濟性 | 是 | |||||||
科號科名 | F474 Trichiuridae | 食用魚類 | 是 | 中國大陸名 | 南海帶魚 | |||||
最大體長 | 122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帶魚 | |||||
世界分布 | 西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東部、西部、南部、西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 |
|||||||
棲息環境 | 深海、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
參考文獻 | Kwok, K.Y. and I.H. Ni, 2000 Age and growth of cutlassfishes, Trichiurus spp.,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Fish. Bull. 98(4):748-758.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典藏基因 | ![]() ![]() | |||||||||
英文俗名 | Silverfish; Hairtail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體甚延長,側扁,呈帶狀;尾細短,尾柄與肛前長的比例僅達30-33%左右。體甚延長,側扁,呈帶狀。尾細短,尾柄與肛前長的比例僅達30-33%左右。頭窄長,頭背面斜直或略突起,前端尖銳,吻尖長;左右額骨癒合。眼中大;虹彩淡黃色。口大且平直;下頜長於上頜;齒發達銳利,側扁而尖,排列稀疏,上頜前端具倒鉤狀大犬齒。鱗退化;側線在胸鰭上方顯著向下彎,而後沿腹緣至尾端。背鰭起始於後頭部延伸至尾端;臀鰭退化,臀鰭起始於背鰭第39-41軟條之下方的相對位置,但通常埋於皮下;胸鰭短,末端可達側線上方;無尾鰭與腹鰭。背鰭具有3根硬棘,132-139根軟條;胸鰭具有11根軟條;脊椎骨數157-170;腹脊椎骨數39-41;肛門前背鰭數39-41。體銀白色;背鰭及胸鰭淺黃色;尾端呈暗色。最大體長可達60公分,據報導體長28.2公分以上可達到性成熟。本種的體型明顯小於一般的白帶魚(Trichiurus lepturus)。(2020-6-17 黃世彬 編寫)
|
|||||||||
棲所生態 | 暖溫水域中底層洄游性魚類,一般棲息於近泥砂或泥質之大陸棚沿岸水域,一般棲息水深範圍為20-50公尺間,但也會游至150公尺深,甚至更深的水域,產卵時則洄游至淺海水域。喜弱光,有明顯日夜垂直分布之習性,白天游至深水層,黃昏、夜間及清晨則上游至表層,具群游性。肉食性,性貪食,以小魚及甲殼類為食。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包括日本南部、臺灣、菲律賓、南中國海、印度以及印尼等。臺灣各地沿海均有分布。 |
|||||||||
漁業利用 | 臺灣各地海域均產,數量尚稱普遍。主要由一支釣、底拖網及巾著網等漁法捕獲,盛漁期在春季與夏季間。本種魚也是西南部沿岸季節性重要之海釣目標魚種。肉質佳,但體型較小,以油炸或煎食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