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
||||||||
命名者 | Bleeker, 1857 | 棲息深度 | 15 - 40公尺 | |||||||
中文名 | 烏尾阿南魚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隆頭魚科 ![]() |
經濟性 | 是 | |||||||
科號科名 | F412 Labridae | 食用魚類 | 是 | 中國大陸名 | 烏尾阿南魚 | |||||
最大體長 | 12 cm | 觀賞魚類 | 是 | 其他中文名 | 尾斑真珠龍、黑尾真珠龍、烏尾鸚鯛、娘仔魚 | |||||
世界分布 | 印度至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東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 ![]() |
|||||||
棲息環境 |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
參考文獻 |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Myers, R.F., 1991. Micronesian reef fishes.. Second Ed. Coral Graphics, Barrigada, Guam. 298 p.
![]()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 ![]() ![]() ![]() ![]() ![]() ![]() ![]() |
|||||||||
典藏基因 | ![]() | |||||||||
英文俗名 | White-spotted wrasse; Blacktail wrasse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體長形,側扁。口小;唇稍厚,內側具縐褶;上下頜前方各有一對向前伸出門狀齒,扁平而有切截緣。體被大或中大鱗,頭部眼前無鱗,胸部鱗片不較體側為大;側線連續。D.IX, 12; A.III, 12; L.l. 26; G.R. 14-17。尾鰭圓型。體色隨魚齡及性別變化不大,一般皆為黑褐色,體側每一鱗片具一白點;頭部有大如瞳孔之白點或白帶;尾鰭基部黃色,後緣為一黑色寬橫帶;鰓蓋膜後緣有一黑色圓斑。 |
|||||||||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面海的珊瑚礁海域,或是礁坡區域,深度可達40公尺。白天在珊瑚礁區覓食活動,晚上則鑽沙而眠;獨居或成對生活,或行一夫多妻生活。具性轉變的行為,屬於先雌後雄型。以小型的甲殼類、軟體動物和多毛類等為食。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太平洋區,由印尼到依斯特,北至琉球群島,南至Scott Reef海域等。臺灣除西部外,各地海域皆有分布。 |
|||||||||
漁業利用 | 小型之隆頭魚,體態漂亮,是觀賞魚種,在水族箱中常躲在礁石間或將身體埋在底砂裡,因此,和人玩捉迷藏的遊戲,常常讓人找不著蹤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