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seudodax moluccanus  
發音 
Pseudodax moluccanus摩鹿加擬岩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40) 棲息深度 3 - 60公尺
中文名 摩鹿加擬岩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隆頭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2 Lab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摩鹿加擬鑿牙魚 
最大體長 3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擬岩鱚、鑿子齒鯛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摩鹿加群島 
同種異名 Odax moluccanus, Pseudodax mollucanus, Pseudodax molluccanus, Pseudodax molucanus, Pseudodax moluccan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Westneat, M.W., 2001. Labridae. Wrasses, hogfishes, razorfishes, corises, tuskfishes.. p. 3381-3467. In K.E. Carpenter and V. Niem (eds.) FAO species identification guide for fishery purposes. The living marine resources of   Cuvier, G. etc. 1839 Carpenter, K. E. etc.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065352 ASIZP0065353 ASIZP0065354 ASIZP0065355 ASIZP0065356 ASIZP0070840 ASIZP0804188 ASIZP0914188 NMMBP08790 NTOU-AE6025 NTUM04742 NTUM06791  
典藏基因2012-01-15,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Chiseltooth wrasse; Chisel-tooth wrasse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形,側扁;頭圓錐,口中型,眼間隔處具缺刻。體被大鱗,頰部及鰓蓋被鱗;前鰓蓋骨邊緣光滑;側線連續。上下頜具一對大門牙。D. XI,12-13;A. II-III,11-14;L.l. 31-33。胸鰭扇狀,腹鰭第一與二軟條成絲狀,達肛門前;尾鰭圓形。體褐色;體各鱗片中央較深,鱗緣較淡;背鰭白色具黑褐色網紋;臀鰭褐色具2 條黑褐色縱帶;胸鰭灰色,基部黑色;腹鰭與尾鰭黑褐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區的向海面及水道,一般在水深3-60公尺的礁岩區,常靜止不動,停歇在五顏六色的珊瑚礁及海藻附著的岩石上,其灰褐的體色,簡直無法與環境區分。幼魚具有似「魚醫生」的行為,專挑寄生在其它魚身上的蟲兒吃;成魚則以海藻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紅海、南非到社會、馬貴斯及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琉球與臺灣。臺灣除北部、西部及澎湖外,各地海域皆有分布。 

漁業利用

中型之隆頭魚,體色鮮艷,偶被當作觀賞魚,亦可食用,但產量稀少,一般不容易看見。因為竹片狀的門齒,像鑿子一樣,所以英譯名為「鑿子齒鯛」。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