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Neobythites longipes
Neobythites longipes長新鼬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Smith & Radcliffe, 1913 棲息深度 150 - 481公尺
中文名 長新鼬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鼬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22 Ophid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長新鼬鳚 
最大體長 1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長新鼬鳚、鼬魚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南部、東北部、南沙 
棲息環境 深海  模式種產地
霍洛島島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Nielsen, J. G. , D. M. Cohen, D. F. Markle and C. R. Robins 1999. 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ume 18. Ophidiiform fishes of the world (Order Ophidiiformes). An annotated and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pearlfishes, cusk-eels, brotulas and other ophidiirorm fishes known to date. FAO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isheries Synopsis No. 125: i-xi + 1-178.   Yeh, H.M., M.Y. Lee, etc. 2006 
典藏標本 ASIZP0065500 ASIZP0066398 ASIZP0066456 ASIZP0066713 ASIZP0066918 ASIZP0066923 ASIZP0067163 ASIZP0080450 ASIZP0700193 ASIZP0700194 ASIZP0801910 ASIZP0801911 ASIZP0802101 ASIZP0911910 ASIZP0911911 ASIZP0912101  
典藏基因2012-01-08,柯慧玲,CO1,100% 2012-01-08,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Longray cusk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圓而延長,尾部則是側扁。在鰓蓋骨的後面有一尖銳的硬棘,其前鰓蓋骨的下方不具小棘。背鰭和臀鰭非常的長,一直延伸至尾鰭部位,相癒合在一起,背鰭 鰭條數96-103,臀鰭鰭條數79-86;腹鰭位於喉部,已經退化成2條延長絲狀,長度延伸超過肛門;尾鰭鰭條數8。 體呈黃褐色。背鰭位於肛門的相對位置稍後方上有1枚長橢圓形黑斑,黑斑上緣延伸至鰭膜的邊緣,臀鰭則無斑;另外背鰭&臀鰭末端的邊緣顏色為深黑色。

棲所生態

為棲息於水深150-481公尺深的深海魚類,生態習性所知甚少。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於菲律賓以及澳洲西部海域,臺灣則分布於南中國海海域。  

漁業利用

深海魚類,不具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