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heneis naucrates Linnaeus, 1758 
發音 
 長印魚 F363 Echeneidae 鮣科
俗名長印仔魚、印魚(臺東)、屎印(澎湖)、牛屎印(澎湖)、狗屎印(澎湖)。棲息於大洋、近海沿岸,深度0-5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有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全球,產於臺灣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東沙,最大體長110 cm,模式種產於印度洋。
體極為延長,頭部扁平,向後漸成圓柱狀,頂端有由第一背鰭變形而成的吸盤,其鰭條由盤中央向兩側裂生成為鰭瓣(laminae)約有21-28個;尾柄細,前端圓柱狀,後端漸側扁。吻平扁,前端略尖。口大,口裂寬,不可伸縮,下頜前突;上下頜、鋤骨、腭骨及舌上均具齒。體被小圓鱗,除頭部及吸盤無鱗外,全身均被鱗。背鰭兩個,第一背鰭變形而成吸盤,第二背鰭和臀鰭相對;腹鰭胸位,小形;胸鰭尖圓;尾鰭尖長。體色棕黃或黑色,體側經常有一暗色水平狹帶,較眼徑為寬,由下頜端經眼達尾鰭基底。
大洋性魚種,通常單獨活動於近海之淺水處,也會吸附在大魚或海龜等宿主身上,隨著宿主四處游盪,宿主的變化很大,鯨、鯊、海龜、翻車魚,甚至於小船都可能是寄宿的對象,或隨潛水夫活動。以大魚的殘餘食物、體外寄生蟲為食,或者自行捕捉淺海的無脊椎動物。
分布於全世界溫暖之各海域。臺灣周邊海域均有。
可以供食用,但肉質並不很好,反而是長印魚可以吸附在大魚身體上的特異生態,使得它深受大型水族館的歡迎。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