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rus prasiognathos Valenciennes, 1840 
發音 
 綠頜鸚哥魚 F414 Scaridae 鸚哥魚科
俗名鸚哥、青衫(雄)、蠔魚(雌)。棲息於礁區、近海沿岸,深度1-15公尺,無毒性,可食用,有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印度至西太平洋,產於臺灣東部、南部、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最大體長70 cm,模式種產於愛爾蘭群島,俾斯麥群島。
體延長而略側扁。頭部輪廓呈平滑的弧型。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幾被上唇所覆蓋;齒板上無犬齒;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6-7;頰鱗3列,上列為5鱗;中列為6-7鱗;下列為1-2鱗。胸鰭具15軟條。幼期之尾鰭為略圓形,成體則為雙凹形。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的雌魚體色為深紅褐色,腹部體色較淡,並具小而不規則之淡藍色斑點;頭部為淡紅褐色,除了頜部外,分佈有藍色的小點及短紋,頜部具長形之藍色條紋;背鰭之鰭膜具藍色條紋,外緣亦為藍色;尾鰭具有藍色小斑點,上、下緣為灰綠色。終期階段(TP, Terminal phase)的雄魚體色為黃綠色;鱗片外緣為深橄欖色;頭背側鮮黃色,吻部及頭腹側藍綠色;口角至眼部具鮮黃色斜紋;背鰭為藍綠色,於各鰭膜間均有橙色條紋;臀鰭為藍色,中央部位橙色色帶;胸鰭為紫藍色,外緣為藍色;腹鰭為綠色,具藍色及橙色外緣;尾鰭鰭膜為深藍綠色,外緣為深藍色,上下葉均具橙色縱紋。
喜成群地棲息於陡峭的珊瑚礁斜坡水域。以藻類及底棲生物為食。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馬爾地夫到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新愛爾蘭島,包括可可-基靈群島,北至琉球群島,南至菲律賓,包括帛琉。臺灣東部、南部及各離島均有分布。
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及籠具等,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象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全年皆產,夏季最盛。屬中大型的食用魚,清蒸、鹽燒、紅燒均可。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