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bastiscus albofasciatus (Lacepède, 1802) 
發音 
 白條紋石狗公 F304 Scorpaenidae 鮋科
俗名石狗公、石頭魚、紅鱠仔。棲息於礁區,深度110-210公尺,有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日本至東中國海,產於臺灣北部、澎湖,最大體長25 cm,模式種產於中國。
體中長,側扁,長橢圓形。頭中大,側扁。眼中大,上側位,眼球高達頭背緣;口中大,端位,斜裂,上下頜等長,上頜骨延伸至眼眶後緣下方。上下頜、鋤骨及腭骨具細齒,鋤骨齒群左右相連呈人字狀。鼻棘1個,小而尖銳,位於前鼻孔內側。淚骨中大且方形,外側具1棘,下緣前葉尖,中葉不明顯,後葉具三角形棘。眼眶下具第一至第四眶下骨,無第五眶下骨;第一眶下骨長方形,無稜棘;第二眶下骨狹長,外側具1後尖棘。前鰓蓋骨5棘;鰓蓋骨具2叉向稜,後端各具1棘。下鰓蓋骨及間鰓蓋骨無棘。顱骨棘與稜尖銳。側篩骨光滑,具1眼前棘。額骨光滑,眶上稜高凸,具眼上棘1個與眼後棘2個。鼓棘1個。眼間距具額稜1對,後端具1額棘。頂骨光滑,具1頂稜,後端具頂棘。眼後至側線前端具蝶耳棘1個、翼耳棘1個、後顳顬棘上下各具1棘,肩胛棘1個;具1脈棘。吻背後部橫凹,眼間距凹入,無頂枕窩。前鼻孔後緣具皮瓣。鱗中大,櫛鱗;胸部及腹部具小圓鱗;吻部、上下頜、前鰓蓋骨後緣、頭部腹側及鰓蓋條部無鱗。側線上側位,斜直,末端延伸至尾鰭基部。背鰭起始於鰓蓋骨上棘前上方,硬棘與鰭條有鰭膜相連,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具硬棘 XII,軟條 12-13;臀鰭起始於背鰭第5軟條下方,鰭長度較背鰭軟條短,鰭條延伸稍超過背鰭基部,具硬棘 III,軟條5;胸鰭寬大,下側位,無鰭條分離,延伸超過肛門,軟條16-18;腹鰭胸位,具硬棘 I,軟條5;尾鰭圓形。體褐紅色,體側散布黃色蠕紋及褐色斑塊。(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近沿海底棲性,生活於較深的岩礁底質水域,棲息深度在110-210公尺間,一般常發現於150公尺附近。肉食性,主要是以小型魚類為時。棘基部具毒腺,卵胎生的魚種,成熟的雄魚有交接器。
分布於西太平洋海域:東中國海,南中國海,香港,與從日本南部到韓國東部。
主要漁法為延繩釣及底拖網,無明顯之盛漁期,臺灣北部及澎湖沿海產量較高。肉質甜美而有彈性,是高價值的經濟魚種。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