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hicephalus uranoscopus (Bloch & Schneider, 1801) 
發音 
 瞻星粗頭鮋 F304 Scorpaenidae 鮋科
俗名鰧頭鮋、石狗公、石頭魚。棲息於礁區、礁沙混合區,深度2-25公尺,有毒性,不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印度至西太平洋,產於臺灣西南部,最大體長8.5 cm,模式種產於印度。
體延長,圓柱形。頭粗短,吻中長。眼小,背位,眼球突出頭背部;口中大,上位,嘴裂垂直,下頷上包覆上頷前方。上下頷具細齒,鋤骨及腭骨無齒。無鼻棘。淚骨下緣具4棘突。眶下稜具2棘突。第二眶下骨寬大,向後延伸至前鰓蓋骨前緣。前鰓蓋骨4鈍棘,短小。鰓蓋骨具2棘突。下鰓蓋骨及間鰓蓋骨無棘。顱骨具低稜與骨突。側篩骨光滑,具1眼前棘。額骨光滑,眶上稜低平,具眼上棘及眼後棘各1個。具鼓棘1個。眼周圍具輻射狀稜。眼間距具額稜一對,無額棘,後方具1橫稜。頂骨光滑,頂稜短,向後外斜,後端具1橫稜相連,無頂棘。眼後至側線前端具蝶耳棘突1個,微小;翼耳棘突1個,粗厚;後顳顬棘突1個,粗厚;肩胛棘突1個,微小呈叉狀;脈棘1個。吻背後方橫凹;眼間距略凹,後方具頂枕窩。上下唇具穗狀皮瓣;後鼻孔具1皮質短管。體無鱗,頭部與體側前上方具小皮突。側線平直,靠背側,延伸至尾鰭基部。背鰭底長,起始於鰓蓋骨上棘上方,硬棘與鰭條有鰭膜相連,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硬棘大多被皮膜覆蓋,尖端露出,第八~第十硬棘最長,具硬棘 XI-XIII,軟條12-14;臀鰭起始於背鰭倒數第二硬棘下方,具硬棘 II,軟條12-14;胸鰭圓寬,下側位,無鰭條分離,未達臀鰭第一硬棘,軟條17-19;腹鰭胸位,具硬棘 I,軟條4-5;尾鰭圓截尾。體褐色或灰色,體側散布白色點斑及斑塊,背鰭、臀鰭及尾鰭末端邊緣黃色或白色。(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主要棲息於河口或沿近海泥沙底環境,水深2-25m。具偽裝能力,時常隱藏身體而不容易被發現,藉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由印度到印尼,北至香港與中國南部。
除學術研究外,經濟價值不大。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