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ula birostris (Walbaum, 1792) 雙吻前口蝠鱝 F058 Myliobatidae 鱝科
俗名飛魴仔、鷹魴、鬼蝠魟。棲息於大洋,深度0-120公尺,無毒性,不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全球,產於臺灣東部,最大體長910 cmWD,模式種產於不詳。
體盤極寬且角尖,體盤寬為體盤長之2.2-2.4倍。頭前具有一對像喇叭狀的鰭狀肢。眼睛位於側邊,微向腹面傾斜;眼球大,較出水孔寬約2倍;眼間隔很寬,比出水孔後緣之頭鰭前端距離為大,出水口小,橫橢圓型,寬比長約大2倍;鼻間距離等於口寬。尾短如鞭子。皮膚粗糙。嘴裂於頭部的兩鰭狀肢中間,嘴型平坦寬廣,僅下颌具有小型牙齒,牙齒細小,齒帶分布寬廣,幾乎佈滿下颌,縱列約100顆以上,前列牙排列不齊,後面則較整齊緊密。鰓裂很寬,前後距離約相等,第三鰓裂寬比第五鰓裂距離大1.9倍。體背呈橄欖色至黑色,頭側至肩區具有1對上緣與口裂平行而類似襪狀的灰白色大斑;上颌、下頜及口裂周邊一致為暗灰色至黑色;第五鰓孔處,有1對完全沿著鰓裂往下的大型三角形至半月形的黑斑;除此以外,腹面大致呈白色。生活於大洋水表面處,鮮少活動於近海處。(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
棲息於暖水性中上層大型魚類。行動敏捷,有時上升於表層,徐游曬日,常翻起胸鰭端部於水面上,或跳躍出水,有時降入底層棲息。好成群游泳,雌雄常偕行;卵胎生。主食浮游甲殼動物,有時會捕食成群的小型魚類。
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和溫帶海域。
罕見大型魚種,通常被捕抓鮪魚之流刺網或魚叉捕獲,具食用價值,軟骨及魚皮可加工製品。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已於中華民國105年5月24日公告訂定「鬼蝠魟漁獲管制措施」,並自中華民國105年7月1日開始生效實行鬼蝠魟漁獲通報制度。本魚種於109年6月1日起已列為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
I 農委會2020-04-28公告: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DD IUCN 瀕危狀態:數據缺乏(DD)  2002-01-01 
華盛頓公約附錄2 華盛頓公約附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