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eudalutarius nasicornis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前棘假革單棘魨 F506 Monacanthidae 單棘魨科
俗名剝皮魚。棲息於礁區、河口、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深度1-55公尺,無毒性,不可食用,有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印度至西太平洋,產於臺灣南部、北部,最大體長19 cmTL,模式種產於日本長崎。
體長橢圓形;尾柄短而高,上有許多倒置的剛毛。吻較長且延長呈管狀。口上位。鰓孔約與瞳孔同大,位眼後下方體中線上,胸鰭基並未完全落於鰓孔下方。恥骨末端無特化之鱗片;體被小鱗,上有一列向後倒之平貼小棘。第I背鰭棘位眼前上方,棘強壯,前緣具成列指向上方之小棘,後緣小棘較鈍;背鰭條與臀鰭條前部不較後部長多少;鰭緣截平;腹鰭膜小。體白色至淡黃色,具兩條暗綠色至深褐色縱帶,一條延背側的背鰭基底至尾部,另一條呈直線從中央至尾部。各鰭條顏色呈透明,尾鰭則有一大黑斑。(林清哲2012年4月於南部墾丁海域發現的新紀錄種。) (2015/12/16 李茂熒、林沛立編寫)
主要棲息於珊瑚繁生的淺潟湖、沙地上的淺礁、藻礁、河口亦有記錄。一般被發現於水深1-55公尺內的水域。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西至東非海域,東至巴布亞以及社會群島週邊海域。
小型魚類,不常見,無經濟價值。或以其可愛的模樣而常被飼養於水族館中,供人欣賞。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