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學新知專欄      

台灣近期描述之新種--固棘擬海魴
固棘擬海魴早在1983年就被Dr. Bray列為新種(Bray, 1983),但一直到近年才自日本以及台灣發現此種標本。在第七屆印度太平洋會議期間,現職澳洲墨爾本維多利亞博物館(NMV)之標本館經理Dr. D. Bray親赴中研院生多中心之標本館檢視標本,發現有兩尾本種之標本,因此隨即將之列為即將發表之論文之副模標本。...more....
台灣發現新物種—少鱗低線魚
少鱗低線魚為近期所採獲的新紀錄種,首次採集記錄為2005年7月8日由廖運至採自大溪漁港,後2006年6月N. Delventhal又自同一地點採獲1尾標本。 少鱗低線魚主要特徵為第一背鰭具6棘,第二背鰭具16-17軟條,臀棘無棘,25-28軟條;胸鰭鰭條21-31,鰓蓋骨上端具二大棘,前鰓蓋骨後下角具二小棘突。體側具多條明顯之暗色斜紋。眼下具黃點或線紋...more....
台灣新紀錄物種—列齒鰻
列齒鰻屬早期由Jordan及Snyder於1901年發表自日本,後Dr. McCoosker重新檢視所有標本,確認全世界有三種,而列齒鰻的分布地點也擴展到菲律賓及南非。本種在台灣首次採集為2000年6月1日由王建勳採自南方澳漁市場,2006年12月12日筆者又自大溪漁市場採獲第二尾標本,確認本種為台灣新紀錄種。 列齒鰻與其他蛇鰻主要差異在於身體有許多紅棕色斑點,頭部相對較為細長...more....
台灣所發表之新魚種--2006年
台灣過去每皆有數個新魚種的發現,從2000年迄今已有26個新種的發表,平均每年有4-5個新種。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七屆印度太平洋魚類會議期間(7th Indo-Pacific Fish Conference)期間,共吸引全球600位魚類專家學者參與,在主辦單位安排下,許多專家同時也參訪了台灣幾個重要的魚類標本館,並赴大溪等與港實地採樣,也因此促成許多新種的發現...more....
新發現物種--木鏟電鱝 (Narcine sp.)
本種為近期筆者在大溪採集時所採獲,經過進一步比對相關文獻,發現本種有可能為未描述之新種,其背部斑紋與一般所見之電鱝有相當大的差異,同時也發現本屬的物種仍相當混亂。木鏟電鱝屬經Dr. de Carvalho (1999)重新探討過後,確認有11種有效種,另有9種為世界新種,部分新種已於近期發表,但在西太平洋地區仍未有進一步之研究...more....
台灣新發現罕見物種-準擬棘茄魚
早在1993年中研院動物所魚類生態與演化實驗室曾在東沙群島進行為短期的底棲魚類採集,由於東沙群島位於南中國海海盆,其生物相與鄰近其他地區均有相當大的差異,又過去數十年間,未曾有較為完整之調查採樣,因此許多採集到的物種有相當多都是台灣所未見的。在近期筆者進行棘茄魚科之系統分類研究過程,發現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存有1尾極為罕見的準擬棘茄魚標本,目前全世界僅發現7尾。...more....
台灣罕見物種—黑斑躄魚
黑斑躄魚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地區,台灣首次記錄是吳宗瀚於2002年採集自澎湖附近海域,但並未有標本典藏,筆者於2007年初赴宜蘭南方澳漁港採集時,意外發現漁民攤位上販賣為數多的珊瑚礁魚類,並包含一尾相當特別的標本,隨即將其攜回,經進一步鑑定發現本種為罕見的黑斑躄魚。 ...more....
台灣兩種特有種電鱝之正名
電鱝類群主要特徵是具有一對發電器,可以用以抵禦掠食者或捕食,身體光滑柔軟,主要記錄生活在大陸斜坡。由於電鱝具有相當少的鑑別特徵,因此鑑定相當不易,其中深海電鱝屬(Benthobatis)台灣過去僅紀錄莫氏深海電鱝(B. moresbyi)一種,而電鱝屬(Tropedo)則紀錄有東京電鱝(T. tokionis)以及地中海電鱝(T. nobiliana)...more....
2007台灣新魚種(1)—流星光鰓雀鯛
光鰓雀鯛屬目前共記錄有86種,在台灣記錄有26種,全數為珊瑚礁魚種。流星光鰓雀鯛(依Senou and Kudo之稱),亦可稱為小沼光鰓雀鯛,最早由日人小沼氏在東京灣外部的伊豆-大島島(Izu-Oshima island)所發現,僅有一尾標本被採獲,作者Senou及Kudo得知本種在台灣南部深珊瑚礁地區為常見種,隨後由海生館助理研究員陳正平博士提供八尾標本, ...more....
水族館的新發現—藻瓣絨冠躄魚
近期筆者受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Dr. T.W. Pietsch之託,前往水族館協助採集躄魚標本,意外發現報告上相當罕見的一種躄魚科魚類—藻瓣絨冠躄魚。近年來海水觀賞魚興盛,因此不少水族館自東南亞的菲律賓及印尼等地區進口為數眾多的珊瑚礁魚類,其中包含不少俗稱青蛙魚(Frogfish)的躄魚。這些進口的物種通常未經過鑑定,因此大部分民眾往往無從得知其特徵及生態習性。...more....
地震魚再現--記述皇帶魚
今年3月27日下午,本中心的陳國勤老師及實驗室同仁於東北角出差時,意外發現一隻游息尚存、平躺於海蝕平台上任由海浪推拍的龐然大魚,體長為4.5公尺。經邵廣昭老師研究室助理趕往現場後,經鑑定為稀有的深海魚類-皇帶魚,皇帶魚又有地震魚之稱,恰巧日前於日本近海發生規模6以上的地震,再次引發人們與地震的聯想。 皇帶魚 (Regalecus glesne Ascanius,1772),英文俗名為oarfish,俗稱地震魚或龍宮使者、白龍王、龍王魚?等等,...more....
台灣發現新紀錄物種西氏絲指馬鮁
近期海洋大學環漁所碩士黃聖智於台東安溯溪口釣獲一尾相當奇特的馬鮁魚(又稱五仔魚),一般的馬?魚有4-6分離的指狀胸鰭鰭條,但這尾標本卻有8個分離鰭條,因此引起他的好奇,除了將標本拍照存證外,更提供標本及詳細的採集資料給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進行研究比對。經過研究人員比對相關文獻之後,發現本種為相當罕見的西氏絲指馬鮁,...more....
發現台灣新紀錄—紫身短體蛇鰻
近期筆者陪同美國漁業署暨史密遜研究院自然史博物館研究員Dr. T. Munroe赴宜蘭大溪漁港採集,偶然在魚販攤位上發現一尾特殊的蛇鰻,經購買攜回實驗室鑑定結果,證實為台灣新紀錄物種—紫身短體蛇鰻。McCosker and Randall (2001)曾在其文章中表示紫身短體蛇鰻紀錄於台灣,但並未紀錄有任何標本,筆者與Dr. McCosker通信結果,其表示文中的分布屬於推測性質,是否有紀錄於台灣仍有待證實。本次的新發現,直接證實先前作者的推測。...more....
台灣紀錄琉璃玉鯧仔魚
玉鯧屬(Psenes)目前全世界有七個有效種,在台灣有兩種,分別為花瓣鯧(Psenes pellucidus)和琉璃玉鯧(P. cyanophrys)(沈等,1993)。琉璃玉鯧的成魚行底棲生活,通常棲息在大陸棚斜坡,而幼魚則為大洋性生活,常隨水母或浮物一起飄流,所以相當少採獲。近期我們利用漁船的櫻花蝦拖網在台灣東部外海(150 ~ 400 m)進行中層魚類調查採獲一尾琉璃玉鯧的仔魚,本文描述這尾仔魚的特徵並提供繪圖及照片。...more....
台灣所採獲的左鲆科之外腸仔魚
近期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在東部外海進行中曾魚類像調查時,捕獲一尾相當特殊的外腸仔魚,其主要特徵為體型較大,全長為67.2 mm,右側眼已略為遷移以及腸子外露。根據Amaoka(1972)所描述的特徵以及成魚的特徵,暫時將此標本歸為左鲆科下的北原氏左鲆(Laeops kitaharae)。...more....
國寶魚台灣櫻花鉤吻鮭之模式標本為何?
最近不管是媒體、政治人物、學者乃至於一般民眾對於台灣櫻花鉤吻鮭(註一)的中文名或一些中文命名的問題有諸多的討論,這篇文章是記錄筆者與美國魚類學者Dr. W. Eschmeyer討論相關的問題以及我們近期在執行國家數位典藏計畫時的發現。文中儘量使用原始學名或是以較廣泛使用的中文名稱。第一作者在2005及2006年曾前往舊金山的加州科學院(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進行魚類相關研究工作,...more....
台灣新種-邵氏裸胸鯙
鯙科家族在台灣現在共記錄有11屬51種。過去邵氏裸胸鯙常被鑑定為花鰭裸胸鯙(Gymnothorax fimbriatus)或是雷福氏裸胸鯙(G. reevesii),直到過去幾年陳鴻鳴博士的實驗室執行”台灣周邊海域瀕危鯙類研究調查計劃”時,多次採集到這種外觀與花鰭裸胸鯙相似但又有相當差異的標本,經過詳細的比較研究之後,終於確認為台灣新種。...more....
台灣新魚種—2007年
2007年共有14個新魚種發表自台灣,包含阿布氏赤鯮其模式並未使用台灣所採集之標本,但是在非模式標本中有提及,另外太平鈍鯊採自南沙群島之太平島,非台灣本島之物種,少部份物種是延續2005年第七屆印度太平洋魚類會議(7th IPFC)的報告,但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國際有不少學者赴台灣採樣,以及台灣與國外學者公同合作才得以發現且發表這些新種。...more....
被遺忘的天使—擬背斑琵琶鮫
已故東海大學生物系教授陳兼善教授是台灣魚類與脊椎動物研究的重要推手。民國五十二年,陳教授發表了兩個台灣所發現的新種鯊魚,分別為鄧氏沙條以及擬背斑琵琶鮫。無獨有偶,兩者目前在台灣完全沒有標本紀錄可循,因此我們對他們的認識只存在手繪的線條圖而已,甚為可惜! 第一次與這個標本接觸,最先看到的就是它那純白的腹部,...more....
揚帆出發-稀有帆鰭魴之採集記錄
稍早在2005年4月22時,曾有漁民在宜蘭壯圍附近捕獲一尾背鰭及臀鰭長的像船帆的怪魚。經媒體批露後,由中研院生物多樣中心與該漁民取得聯繫,取得該尾標本,鑑定後確認帆鰭魴的成熟個體,為台灣首次採獲記錄。目前標本保存於中央研究院動物標本。今年6月16日筆者與屏東海生館助研究員張至維博士及研究生前往東港採樣,...more....
台灣新種魚類-沈氏間爬岩鰍
近期由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陳義雄教授所發表的沈氏間爬岩鰍僅存在於台東的大武溪河系,是本屬在台灣第三個新種,同時也是台灣特有種。早在1894年,英國自然史博物館的George A. Boulenger便發表新種台灣爬鰍(Homaloptera formosana),沈氏間爬岩鰍之正模標本,...more....
台灣新魚種—羅氏箭齒前肛鰻
在1991年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莫顯蕎教授等依照一尾採自台灣西南部東港外海約1,020公尺處的標本,發表一新種深海鰻魚—羅氏箭齒前肛鰻。本種屬合鰓鰻科(Synaphobranchidae)中的箭齒前肛鰻屬(Meadia),莫等依紐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已故研究員Dr. Donn Eric Rosen之名為本種命名。儘管本種存在台灣已久,但標本紀錄卻相當稀少,...more....
台灣新紀錄種—菲律賓曳絲鰏之採集記錄
2009年8月底,筆者與三位來訪的美國田野自然使博物館及Scripps海洋研究所學者前往宜蘭大溪漁港採樣,發現了15尾上下鰭棘(註)相當長的鰏科魚類,隨即購買後並攜回研究室鑑定及保存,經與路易斯安納大學的Dr. Chakrabarty討論後,證實這些標本為2007年由Sparks與Chakrabarty所發表的新種菲律賓曳絲鰏...more....
以台灣之名—台灣琵琶鮫
早在1972年,台灣大學動物研究所沈世傑教授及丁蔚華兩者以台灣古名Formosa為名,發表了新種台灣琵琶鮫(Squatina formosa)。這是繼擬背斑琵琶鮫被發表後的第二個新種,兩者前後發現時間相差近十年。爾後,台灣琵琶鮫被認定為台灣及鄰近地區特有物種。儘管本種在一些台灣的魚類書籍中偶而會被提及,...more....
似魚非魚的文昌魚
文昌魚與魚類具有許多共同特徵,如脊索、神經索、鰓裂、肛門後尾部、肝門脈系統、內柱(與甲狀腺同源)等,但不具有魚類之脊椎骨、軟骨或其他骨骼構造,亦無明顯之頭部,所以不是魚類,文昌魚分類上屬於脊索動物門之頭索動物亞門,魚類則屬於脊椎動物亞門。...more....
認識近年來在台灣發現的一些世界新種魚類
台灣本土的魚類,物種總數應在2,450種以上,亦即佔了全球魚種種數恰好十分之一。這個比例相較於台灣佔全球陸地面積不到千分之三的比例而言,台灣的魚類多樣性應可說是得天獨厚。然而由於我們對魚類的保育觀念卻是相當的薄弱,因此在不認識、不關心的情況下,仍然肆意捕撈,污染水域;干擾、破壞棲地,以致於本省魚類目前所「累計」的魚種數雖多,但魚的數量(尾數)卻在直線下降。顯然目前我們亟需加緊進行魚類多樣性的研究、教育及立法工作,而在研究的諸多工作中,又以分類的工作最為基本重要。...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