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鯊科之科解說

臺灣地區 鯨鯊科 計有魚種 1 種
科名:
Rhincodontidae  
發音 
科俗名:Whale shark
中國大陸科名 鯨鯊科
地理分布:
分布於全世界熱帶及溫帶暖水域。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呈圓柱形或稍縱扁;體側隆脊明顯。頭寬廣而扁平,頭側不具特殊之肉垂。吻截短狀。眼側位,不具眼袋。噴水孔小型,遠小於眼徑,位於眼後方。鰓裂特大,具有獨特之過濾構造,含橫斷每一鰓裂之薄板,另鰓弧上具許多角質濾耙,分成許多小枝,分叉成海綿狀之濾器;口裂極大,前位;口角具唇褶,無口鼻間溝。齒細小而多,圓錐形,齒頭向後傾斜,多行在使用。尾柄具明顯側隆脊及尾鰭前之凹槽。背鰭兩個,第一背鰭遠大於第二背鰭,第一背鰭起點在腹鰭起點之前,末端則與腹鰭基底相對;胸鰭特大,遠大於腹鰭;腹鰭略小於第一背鰭而稍大於第二背鰭及臀鰭;臀鰭約與第二背鰭同大,起點位置約與第二背鰭基底前1/3位置相對,與尾鰭下葉起點之距離稍長於臀鰭基底長;尾鰭上葉上揚角度極大,尾長度不及全長之1/3。體表散佈淡斑及如棋盤狀之水平向和橫向之淡色帶。全世界僅1屬1種(Nelson, 2006),即鯨鮫(Rhincodon typus),臺灣有紀錄(Shen et al., 1993;臺灣魚類資料庫, 2015)。 
棲所生態:
世界上最大的魚,最大的體長可達18公尺,但一般報載多在4-12公尺間,棲息深度在0-700公尺間。常見於外海但也出現於靠近近海的水域,有時候會進入潟湖或珊瑚環礁。可能被發現獨自一隻,也可能聚集超過100隻個體一起巡游,且經常和大洋性魚種結合成群體,特別是鯖科魚類。濾食性,濾食浮游性和自游性動物,例如小螃蟹、小魚和烏賊。當它們積極地捕食動物性浮游生物時,會左右擺動頭部,部份的頭部會被舉起而離開水面,因此經常可見到頭部在水面上或靠近水面的垂直姿勢;每分鐘嘴巴可張開和閉合7-28次,而在鰓裂張開和閉合時,這些吸入和吞嚥的動作都是同時進行著。事實上,人們對這種相當稀有但分布於全世界熱帶及溫帶溫馴魚種的生活史了解的依然不夠,僅知有相當強的生殖能力,卵胎生,一次可生下超過300隻的小生命,以及它們有非常遠距離的遷移能力,而遷移的原動力可能來自尋找食物來源及海水溫度的改變。 
Rhincodon typus鯨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