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Rhincodon typus  
發音 
Rhincodon typus鯨鯊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Smith, 1828 棲息深度 2 - 1000公尺
中文名 鯨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鯨鯊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015 Rhincodont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鯨鯊 
最大體長 200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豆腐沙、大憨沙、鯨鮫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澎湖、綠島 
棲息環境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潟湖、
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南非 
同種異名 Micristodus punctatus, Rhicodon typus, Rhineodon typus, Rhiniodon typus, Rhinodon pentalineatus, Rhinodon typicus, Rhinodon typic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Compagno, L.J.V. 1984 Compagno, L.J.V.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Last, P.R. etc. 1994 朱元鼎, 孟慶聞 等編 2001 Compagno L. J. V.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058275 FRIP00942 mnhn2003-2144 ROM70377 SIO96-81  
英文俗名 Whaleshark; Whale shark; Basking shark 
瀕危狀態 II 農委會2020-04-28公告: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EN IUCN 瀕危狀態:瀕危(EN) A2bd+4bd 2016-03-18  華盛頓公約附錄2 華盛頓公約附錄2 
形態特徵

體呈圓柱狀或稍縱扁;體側隆脊明顯;頭扁平而寬廣。吻短。眼小,側位,,無瞬膜。噴水孔更小,位於眼後方。鰓裂特大,具獨特之過濾構造,含橫斷每一鰓裂之薄板,另鰓弧上具許多角質濾耙,分成許多小枝,交叉成海綿狀之濾器。口裂極大,前位,橫向;口角具唇褶;無口鼻間溝。第一背鰭遠大於第二背鰭;胸鰭特大,為稍窄之鐮刀狀;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大,基底亦相對;尾鰭叉形,上尾叉幾比下尾叉長2倍,由上葉及下葉之中部、後部組成,下尾叉則由下葉前部突出而成。體呈灰褐色至藍褐色,體側散佈許多白色斑點及橫紋,而這些斑紋排列呈棋盤狀。

棲所生態

棲息於溫帶及熱帶海域之沿岸、近海或外洋水域。性喜於表層巡游,通常獨游,亦有群游的時候,多時可達百尾以上;巡游時通常伴隨其它大洋性魚類,如鮪及鯖等,體側亦常有印魚吸附或其它小魚隨行。以浮游生物為食,有時亦食巡游性甲殼類、小魚及烏賊等。通常於日落後開始覓食。卵胎生,一胎可達300隻仔魚。由於鯨鯊屬於大洋性迴游魚類,迴游的海域涵蓋在41°N - 42°S, 180°W - 180°E之廣大水域間,因此我們對於其族群數量及迴游等生態習性並不是太瞭解,根據專家推測成熟體型應該有九公尺以上,然而根據臺灣近年來所捕獲的數據顯示,魚體大多在5公尺附近,顯示大多是未成熟的幼魚,這種現象並不利於鯨鯊之繁殖及生存。因而在專家呼籲下,為了保育及維護鯨鯊資源之永續利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開始管制捕撈,且逐年減少捕撈的配額,在96年3月27號通報捕撈到最後一隻配額後,開始全面禁止捕撈鯨鯊,並在96年9月5號正式公告全面禁止捕撈與販售。 

地理分布

全球性溫、熱帶巡游魚種,適合水溫約在21-25℃間,為體型可長至最大的魚類,可達20公尺左右。臺灣北部、東部及南部海域均有捕獲記錄。 

漁業利用

一般由定置網、圍網或鏢旗魚法等漁法所捕獲。食用魚,具有市場行情,最好時一公斤可達五、六百元。偶而被捕獲,但通常體積龐大,即使行情差時,亦可為漁民帶來一筆相當可觀之收入。其肉可炒食或製魚槳、魚丸、鯊魚醃等均可;各鰭可曬成魚翅;肝富含油質,可製成維他命或魚肝油等。由於個性溫馴,人類能與其一起巡遊,是故在生態旅遊上有其高度的價值性。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