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Ophichthus lithinus
Ophichthus lithinus石蛇鰻
by: 陳鴻鳴
命名者 (Jordan & Richardson, 1908) 棲息深度 10 - 50公尺
中文名 石蛇鰻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蛇鰻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81 Ophicht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石蛇鰻 
最大體長 87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艾氏蛇鰻、鰻仔、硬骨篡、篡仔、硬骨仔、鰻(台東)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西南部、東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臺灣高雄 
同種異名 Leiuranus lithinus, Ophichthus evermanni, Ophichthys everman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陳威立。 2006。臺灣東部海域蛇鰻科魚類之初步分類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碩士論文。  Jordan, D. S. etc. 1909 朱元鼎 編 198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60063 ASIZP0060315 ASIZP0060864 ASIZP0066202 ASIZP0801626 ASIZP0802569 ASIZP0911626 ASIZP0912569 FMNH52118Holotype FRIP22056 NMMBP06394 NMMBP06395 NMMBP06396 NTOU-AE2739 NTUM01519 NTUM01525  
典藏基因2008-08-05,張榮樺,CO1,100%
英文俗名 Evermann's snake eel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全長為頭長的10.1-11.6倍;全長為鰓孔位體高的34.0-38.7倍;全長為軀幹長的2.5-2.6倍。從眼後方項部起到尾部,沿著體背側,披覆著寬窄不等下垂的鞍狀斑塊;頭部感覺孔明顯;前鼻孔為管狀,後有一肉質突起;背鰭起點約於胸鰭中端,背、臀鰭於近尾端處略高揚;平均脊椎骨組成:11-67-150,總脊椎骨數為149-150。本種係由 Jordan and Rechardson 兩位學者於1909年,在打狗港(今高雄港)附近的市集購得兩尾標本而命名之,亦是首次以臺灣為模式地發表的新種蛇鰻。另外,本種體背側所覆的斑紋,與另外一種鬚唇短體蛇鰻 (Brachysomophis cirrocheilos) 極為相似,而經常被誤鑑;這兩種一般可藉由唇部是否有鬚以及頭部側面觀的外形,來加以區別之。

棲所生態

大多潛居於淺海域10-50米深之沙泥底。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海域:北至日本,南至澳洲西部,包括臺灣東部、南部及澎湖等海域。 

漁業利用

本種產量不多,多為底拖網或底延繩釣漁法所捕獲,漁業利用價值不高,多作下雜魚貨處理。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