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Hyporhamphus intermedius  
發音 
Hyporhamphus intermedius間下鱵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Cantor, 1842) 棲息深度 0 - 10公尺
中文名 間下鱵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鱵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54 Hemiramp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間下鱵魚 
最大體長 15.1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補網師、水針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北部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淡水、
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中國舟山島 
同種異名 Hemirhamphus intermedius, Hemirhamphus kurumeus, Hyporhamphus kurumeus, Hyporhamphus occipitalis, Hyporhamphus occipitalis, Hyporhamphus sinens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Cantor, T. E. 184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78457 NMMBP04144 NMNSF01147 NTMP1299 NTUM08175  
英文俗名 Gar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細長,側扁,標準體長為頭長之之4.3-5.7倍,為體高之11.8-14.0倍。鼻孔突不呈絲狀。下頜延長成喙狀,喙長略等於頭長;上頜短小,其頂部呈三角形,被鱗,三角形之長大於寬,長為寬的1.1-1.3倍。眼前溝單一,不向後分支。上下頜具微細單峰齒,但下頜之後部具三峰齒。第一鰓弓上鰓耙26-36。體被圓鱗;側線位低,於胸鰭基底下方具一向上分支,向上延伸至胸鰭基底;背前鱗50-64。鰾為單室型。背鰭與臀鰭對在,後位,臀鰭起點在背鰭第1-3軟條之下方,背鰭具13-16軟條,臀鰭具15-19軟條;胸鰭較短,標準體長為胸鰭長之6.4-7.1倍;腹鰭短小,胸鰭基底至腹鰭基底之間距為腹鰭基底至尾鰭下葉基底之0.9-1.15倍;尾鰭淺開叉,下葉略長於上葉。體背呈淺灰藍,腹部白色,體側中間有一條銀白色縱帶,無垂直暗斑;喙為黑色,前端具明亮之橘紅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沿岸水域表層,成群洄游,可進入河口區及河川下游。以水層中的浮游動物為主食。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臺灣、日本、及中國大陸等沿海。臺灣分布於北部。 

漁業利用

罕見魚種,且魚體小型,不具食用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