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oecilia velifera  
發音 
Poecilia velifera帆鰭花鱂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Regan, 1914) 棲息深度 0 - 1公尺
中文名 帆鰭花鱂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花鱂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266 Poecil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帆鰭花鱂(摩利魚) 
最大體長 15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摩利魚、摩麗、立帆摩麗、花鱂、胎鱂 
世界分布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西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河口、淡水  模式種產地
墨西哥 
同種異名 Mollienesia velifer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及方, 1999);Handbook of tropical aquqrium fishes(Axelrod et Schultz, 1990)  Regan, C. T. 1914 Axelrod, H.R. etc. 1990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陳義雄,方力行 1999 
典藏標本 ASIZP0058497 ASIZP0060755 ASIZP0064324 ASIZP0069774 ASIZP0069784 ASIZP0069794 ASIZP0074313 ASIZP0080845 ASIZP0803166 ASIZP0803167 ASIZP0803168 ASIZP0913166 ASIZP0913167 ASIZP0913168 NTOUP201005-223 NTOUP201005-260  
典藏基因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Sailfin Molly; Mexican sailfin molly; Sail-fin molly; Yucatan molly; Giant sailfin moll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前部略呈楔狀,後部側扁。雌魚的腹部膨大而圓突。頭部中大,吻短。眼大,側位;眼間區及吻背平直且較寬。口斜裂,前部平直,末端未達眼前部的下方。體被有中大型的圓鱗;縱列鱗26-28。背鰭的基底長,鰭條數16-19,雄魚的鰭較高,如立帆狀,約為雌魚的2倍,末端可超過尾鰭的基部;雄魚的臀鰭特化成交接器,雌魚正常,鰭條數9-10;尾鰭呈圓截形。體色變異非常大,一般呈灰棕色或淡黃色,雄魚的各鱗片有淡青色的光澤。體側具有6-9列黑褐色或黃褐色的矩形點狀縱線;背鰭亦具有排列較規律之圓點狀的線紋。尾鰭基部或前半部有深色細點,雄魚具暗色緣;其餘各鰭呈灰白略透明。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在溪河下游的緩流區及湖池、田渠等棲所,也出現在河口的半鹹淡水域。耐污能力強,能在低溶氧的水域下存活。頗為貪食,雜食性,以水中的浮游動物、藻類、小型水棲昆蟲、有機碎屑為食。 

地理分布

原產於中美洲之墨西哥東南部,因做觀賞用魚而引入臺灣,現已繁衍分布於臺灣西南部及南部河川下游及湖沼與溝渠中。 

漁業利用

普遍受歡迎的小型觀賞魚類,在人工培育下,已衍生出多樣的品系。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