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oelorinchus formosanus
Coelorinchus formosanus臺灣腔吻鱈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Okamura, 1963 棲息深度 200 - 450公尺
中文名 臺灣腔吻鱈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鼠尾鱈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215 Macrou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臺灣腔吻鱈 
最大體長 36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鱈魚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  模式種產地
臺灣宜蘭大溪 
同種異名 Caelorinchus formosanus, Coelorhynchus abbreviatus, Coelorhynchus formosanus, Coelorhynchus intermedi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邱美倫(2002)碩士論文;Fish of Japan(Nakabo, 2002)  Okamura, O. 1963 Okamura, O. 1970 Okamura, O. 1970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7976 ASIZP0058024 ASIZP0061009 ASIZP0061048 ASIZP0061342 ASIZP0062195 ASIZP0062196 ASIZP0062197 ASIZP0065568 ASIZP0065578 ASIZP0065584 ASIZP0065595 ASIZP0065650 ASIZP0065661 ASIZP0065664 ASIZP0065822 ASIZP0070661 ASIZP0070693 ASIZP0070714 ASIZP0080500 ASIZP0700299 ASIZP0801146 ASIZP0900304 ASIZP0911146 CAS214457 FAKU35856Holotype FAKU35857Paratype FAKU35858Paratype FAKU35859Paratype FAKU35860Paratype NMMBP02834 NMMBP02900 NMMBP03523 NMMBP03598 NMMBP03694 NMMBP03699 NMMBP05795 ...列出全部41筆... 
典藏基因2008-03-24,Kui-Ching Hsu,CO1,100%
英文俗名 Formosan grenadi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尾長如帶,愈往後愈尖細。頭大。吻部極端延長,呈尖銳狀,吻的邊緣軟不完全被硬骨所支持;鼻窩裸露無鱗;齒為錐狀,多列排列成寬齒帶。第二背鰭起點與臀鰭起點對齊;體被弱棘鱗,棘刺多且密,形狀大小一致呈散射狀排列;頭部腹面的後方區域被鱗,其餘部份裸出。發光器甚長,由肛門起向前延伸達喉峽部,為長型桿狀,兩端膨起,各有一個發光腺。體為淺灰色,體側夾雜許多不明顯的淡青色斑紋,腹部白色,吻部腹面白色並散有零星小黑點。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水深200-450公尺之泥砂底質的海域,底棲肉食性魚類,以小型蝦蟹為主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南方、中國東海及臺灣東北部等。 

漁業利用

400公尺以下採獲的個體,體型較大可達36公分長,軀幹部份肉多味美可以食用。其捕獲數量極多,臺灣漁民捕獲後偶取較大個體為食,其餘仍是棄置為下雜魚並未列入漁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