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Benthosema suborbitale  
發音 
Benthosema suborbitale耀眼底燈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Gilbert, 1913) 棲息深度 50 - 2500公尺
中文名 耀眼底燈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燈籠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00 Myctop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耀眼底燈魚 
最大體長 3.9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燈籠魚、七星魚、光魚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 
棲息環境 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駿河灣 
同種異名 Benthosema fibulata, Benthosema imitator, Benthosema simile, Bentosema suborbitale, Myctophum fibulatum, Myctophum fibulatum proximum, Myctophum imitator, Myctophum pterotum, Myctophum simile, Myctophum suborbitale   
參考文獻 A review of lanternfishes( Families: Myctophidae and Neoscopelidae) and their distributions around Taiwan and Tungsha Islands with notes on seventeen new records(Wang and Chen, 2001);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中國動物誌-燈籠魚目(陳等, 2002)  Wang, J. T.-M. etc. 2001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陳素芝 編著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63891 ASIZP0077752 ASIZP0077763 ASIZP0077764 FRIP01323 ZMUCP2362807-2362870  
英文俗名 Smallfin lantern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頭中大。吻鈍圓而微突。眼大。口頗大,上頜骨狹長,末端擴大而延伸至前鰓蓋後緣;上下頜齒小而銳利,鋤骨及腭骨具絨毛齒帶,中翼骨具小齒叢。體被弱圓鱗,易脫落;側線平直。背鰭單一,位於體中部,具軟條12-14(通常為13),後部另具一脂鰭;臀鰭基底明顯長於背鰭基底,具軟條16-19(通常為17);尾鰭叉形,尾鰭副鰭條柔軟。各部位之發光器位置於下:鼻部背位發光器(Dn)圓形;鼻部腹位發光器(Vn)無;眶下位發光器(So)1個,位於眼下方;鰓蓋位發光器(Op)2個,位於前鰓蓋後緣下方,Op1較Op2小;鰓被架位發光器(Br)3個;胸鰭上方發光器(PLO)位於側線與胸鰭基間,接近胸鰭基底;胸鰭下方發光器(PVO)2個,兩者均近呈水平狀;胸部發光器(PO)5個,位於腹部腹緣,皆呈一水平狀;腹部發光器(VO)4個,VO2位於VO1之右上方;腹鰭上位發光器(VLO)位於腹鰭和側線之間,接近側線處;臀鰭上方發光器(SAO)3個,三者排列呈鈍角狀,SAO1位於VO3和VO4間的上方,SAO3緊臨側線的下緣;體後側位發光器(Pol)1個,位於脂鰭下方,在側線下緣;臀鰭前部發光器(AOa)6個,沿臀鰭基底水平狀排列;臀鰭後部發光器(AOp)5個,沿尾柄腹側狀排列,前兩個在臀鰭基底上方;尾鰭前位發光器(Prc)2個,Prc2位置昇高,在側線上。

棲所生態

大洋性中、底層巡游魚類,具日夜垂直分布習性,白天一般棲息於350-750公尺處,晚上則上游至水深125公尺附近處覓食,以浮游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世界三大洋之熱帶及溫帶海域。臺灣則發現於西南部、東部及東沙群島等周邊水域。 

漁業利用

一般以底拖網捕獲,不具食用經濟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