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canthurus nigrofuscus  
發音 
Acanthurus nigrofuscus褐斑刺尾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Forsskål, 1775) 棲息深度 2 - 25公尺
中文名 褐斑刺尾鯛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刺尾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70 Acanthu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褐斑刺尾魚 
最大體長 21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斑面倒吊、黑面倒吊(臺東)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紅海 
同種異名 Acanthurus bipunctatus, Acanthurus elongatus, Acanthurus flavoguttatus, Acanthurus fuliginosus, Acanthurus gahm, Acanthurus lineolatus, Acanthurus marginatus, Acanthurus mata, Acanthurus matoides, Acanthurus nigroris, Acanthurus rubropunctatus, Chaetodon nigrofuscus, Ctenodon rubropunctatus ...共20筆..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Fishe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nd Coral Sea(Randall et al.,1990) 
典藏標本 ASIZP0054123 ASIZP0054857 ASIZP0054968 ASIZP0055054 ASIZP0057757 ASIZP0057758 ASIZP0078926 FRIP20001 FRIP20245 FRIP21084 NMMBP00478 NMMBP00872 NMMBP01077 NMMBP01678 NMMBP02473 NMMBP05505 NMMBP05665 NMMBP05666 NMMBP05679 NTOUP200611-778 NTOUP200801-022 NTUM00780 NTUM00783 NTUM00784 NTUM00785 NTUM00786 NTUM00787 NTUM00788 NTUM00789 NTUM00790 NTUM00791 NTUM00792 NTUM00794 NTUM00795 NTUM00802 NTUM00805 NTUM00809 ...列出全部42筆... 
英文俗名 Spot-cheeked surgeonfish; Blackspot surgeonfish; Brown surgeonfish; Brown surgeon; Dusky surgeonfish; Lavender tang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頭小,頭背部輪廓隨著成長而凸出。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扁平齒,齒固定不可動,齒緣具缺刻。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分別具XI棘及III棘,各鰭條皆不延長;胸鰭近三角形;尾鰭彎月形,隨著成長,上下葉逐漸延長。體一致為紫褐色至褐色,體側具不顯著之藍灰色線紋,有時消失;頭及胸部散佈橘色小點;唇黑褐色。背鰭及臀鰭黃褐色至紫褐色,鰭緣為淡藍色,基底末緣各具1個黑色斑駁,背鰭末緣之黑色斑駁較大;尾鰭一致紫褐色至黑褐色,末端鰭緣為白色;胸鰭及腹鰭淡褐色;尾柄棘溝緣為黑褐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潟湖淺灘及面海礁石的堅硬底部,一般的棲息深度由浪拂區至15公尺左右,最深可達25公尺,是淺水域礁區常見的魚種。成魚平時不太聚集成群,僅有在產卵時期才會聚集成群之習性,但是在一些大洋性的島嶼區域則有聚集成大群的現象。幼魚有混居在其他魚種群集的現象。某些區域可以發現在覓食時也會有聚集成群以抵抗其它具有領域性的草食魚類攻擊的現象。以絲狀藻類為食。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部,東至馬貴斯及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大堡礁及新加勒多尼亞。臺灣各地海域及離島均曾發現,以北部、東北部海域最多。 

漁業利用

一般以流刺網、延繩釣或潛水鏢魚法等捕獲。觀賞及食用兼具。剝皮後,煮薑絲湯,肉質鮮美。尾柄上骨質盾板非常銳利,易傷人,處理時需小心。因食物鰱之關係,可能具熱帶海魚毒。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