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Naso hexacanthus  
發音 
Naso hexacanthus六棘鼻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5) 棲息深度 6 - 150公尺
中文名 六棘鼻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刺尾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70 Acanthu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六棘鼻魚 
最大體長 75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剝皮仔、打鐵婆、鬼角(臺東)、老娘(澎湖)、粗皮狄(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印尼安汶島 
同種異名 Naseus vomer, Naso hexacantus, Naso thorpei, Naso vomer, Priodon hexacanth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nd Coral Sea(Randall et al.,1990)  P. Bleeker 1855 Randall, J. E., G. R. Allen etc. 1990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9467 ASIZP0059652 ASIZP0060985 ASIZP0063491 ASIZP0065168 ASIZP0070749 ASIZP0800946 ASIZP0806728 ASIZP0806736 ASIZP0806737 ASIZP0806738 ASIZP0900041 ASIZP0910946 ASIZP0916728 ASIZP0916736 ASIZP0916737 ASIZP0916738 FRIP20131 FRIP21227 FRIP22296 FRIP22406 FRIP22407 NMMBP03351 NMMSTP00193 NTUM01187 NTUM01189  
典藏基因2008-03-24,Kui-Ching Hsu,CO1,100%
英文俗名 Sleek unicornfish; Blacktongue unicorn; Blacktongue unicornfish; Blacktounge unicornfish; Black unicorn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尾柄部有二個盾狀骨板,各有一個龍骨突。頭小,頭背弧形,隨著成長,成魚在前頭部無角狀突起,亦無瘤狀突起。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齒,齒稍側扁且尖銳,兩側或有鋸狀齒。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分別具VI棘及II棘,各鰭條皆不延長;尾鰭截平或內凹,上下葉不延長。體背側褐色至藍灰色,體腹側黃色;鰓膜暗褐色;25公分以上之成魚,舌黑色。一般體側無任何斑紋,雄魚或許在頭部上部具有淡藍色斑塊,而體側前部另具有一些淡藍色橫帶或斑點。前鰓蓋骨及鰓蓋骨的邊緣為土黃色至暗褐色。尾鰭淺藍色或稍暗,末端具黃色緣。

棲所生態

喜棲息於清澈的潟湖區或外礁區斜坡,成魚常大群地一起在礁區及中表層游動。以動物性浮游生物為食,有時亦食紅藻。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水域,西起紅海、非洲東部,東至馬貴斯及杜夕群島,北至日本,南至羅得豪島。臺灣東部、西部、南部海域及離島之小琉球、蘭嶼、綠島均有記錄。 

漁業利用

一般以流刺網、延繩釣或潛水鏢魚法等捕獲。觀賞及食用兼具。剝皮後,煮薑絲湯,肉質鮮美。尾柄上骨質盾板非常銳利,易傷人,處理時需小心。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