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Entomacrodus thalassinus  
發音 
Entomacrodus thalassinus海間頸鬚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Jordan & Seale, 1906) 棲息深度 - 公尺
中文名 海間頸鬚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47 Blenn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海犁齒鳚 
最大體長 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狗鰷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西薩摩亞 
同種異名 Alticus thalassinus, Entomacrodus thalassinus thalassin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Myers, R.F., 1991. Micronesian reef fishes.. Second Ed. Coral Graphics, Barrigada, Guam. 298 p.  Jordan, D. S. etc. 1906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Myers, R. F. 1999 
典藏標本 NTOUP200801-077 NTOUP201006-359 NTUM05967 NTUM05981 NTUM06034 USNM00267392 USNM00277653  
英文俗名 Reef margin blenny; Sea blenn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形,稍側扁,似圓柱狀;頭鈍短。頭頂無冠膜,鼻鬚掌狀分支,眼上鬚長而中央略分支,頸鬚單一不分支。上下唇皆完全平滑。D. XII-XIII, 13-15; A. II, 15-16; P. 14;V. I, 4。背鰭具深缺刻,最後一棘小,背鰭與尾柄相連,臀鰭不與尾柄相連;尾鰭鰭條分叉。眼後有黑點,通常後方另有一較淡的黑點;上唇具間隔黑白線,至頭部下方成Λ形紋; 體側有6對黃褐橫帶,及散佈許多黑點;背鰭黑色,背鰭每一軟條有1-4個黑點;雌魚臀鰭灰色有黑斑,雄魚黑色;胸鰭灰黑色,尾鰭有5-7條黑紋。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礁石的浪拂區緣,以藻類、碎屑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塞昔爾至萊恩及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至大堡礁等。臺灣分布於南部、東北部及北部等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