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Amblycirrhitus bimacula  
發音 
Amblycirrhitus bimacula雙斑鈍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Jenkins, 1903) 棲息深度 1 - 15公尺
中文名 雙斑鈍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02 Cirrhi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雙斑鈍 
最大體長 8.5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雙斑格、格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檀香山 
同種異名 Amblycirrhites bimacula, Cirrhitoidea bimacula, Paracirrhites bimacul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Jenkins, O.P. 190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4950 ASIZP0057799 ASIZP0058780 ASIZP0059025 ASIZP0059102 ASIZP0059270 ASIZP0059784 ASIZP0060640 ASIZP0071203 FRIP21349 NMMSTP00230 NTOUP200712-126 NTOUP200712-141 NTOUP200801-040 NTOUP200910-155 NTUM03629 NTUM03769 NTUM03770 USNM00278036 USNM00278038 USNM00278046 USNM00278061  
英文俗名 Twinspot hawkfish; Twospot hawkfish; Two-spotted hawkfish; Two-spot hawk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呈長橢圓形;頭背部平直。吻尖,唇略厚。眶前骨後緣不游離。前鰓蓋骨後緣具細鋸齒;鰓蓋骨後緣具2不顯之扁棘。腭骨齒存在。體被圓鱗;眼眶間隔被鱗;頰部具鱗4-5列;側線鱗數40-42;側線上方鱗列數4個。背鰭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缺刻,硬棘部之鰭膜末端呈簇鬚狀,硬棘數X,軟條數12;臀鰭硬棘數III,軟條數6;胸鰭下方鰭條不分枝,而最長之鰭條末端達臀鰭起點之後。體淡褐色,具10條不規則的褐色橫斑。鰓蓋上緣具一大暗色斑;背鰭後軟條部基底的下方亦具一暗色斑。各鰭淡褐色至紅褐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海岩礁、向海的珊瑚礁區域或潮流經過的礁盤上;通常喜歡停棲於珊瑚枝頭上,伺機捕食獵物。性羞怯,不易發現。以甲殼類或小型魚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自東非洲至土木土群島,北至臺灣,南至澳洲。臺灣南部海域有分布。 

漁業利用

一般以潛水方式捕捉。為觀賞魚類,無食用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