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latax orbicularis  
發音 
Platax orbicularis圓眼燕魚
by: 許紅虹
命名者 (Forsskål, 1775) 棲息深度 0 - 60公尺
中文名 圓眼燕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白鯧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65 Ephipp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圓燕魚 
最大體長 60 cm TL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蝙蝠魚、鯧仔、圓海燕、飛翼、咬破婆仔、富貴魚、白鯧(臺東)、圓眼燕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西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潟湖、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沙烏地阿拉伯 
同種異名 Chaetodon orbicularis, Chaetodon vespertilio, Platax blochii, Platax ehrenbergii, Platax guttulatus, Platax obricularis, Platax orbicularia, Platax orbicularius, Platax pinnatus, Platax vespertilio   
參考文獻 台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周及高,2011)  Forsskål, P. 1775 Randall, J. E. etc. 197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4349 ASIZP0057105 ASIZP0058252 ASIZP0059098 ASIZP0059295 ASIZP0059331 FRIP00856 FRIP21170 FRIP21263 FRIP22318 FRIP22382 NMMBP00160 NMMSTP00421 NMMSTP00503 NTMP0377 NTUM04423 NTUM04632 NTUM04864 NTUM08224  
英文俗名 Orbicular batfish; Orbiculate batfish; Round bat fish; Sicklefish; Round batfish; Circular batfish; Batfish; Circular spadefish batfish; Circular spadefish; Narrowbanded bat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LC    
形態特徵

體呈菱形,極側扁;頭部背面眼至吻部間稍凹,眼後至背部間突出;眼間隔寬小於眼徑。吻短鈍。口下位;上下頜約等長,下頜具小孔5對;頜齒具三牙尖,以中央牙尖最長且壯;鋤骨及腭骨均無齒。體被小櫛鱗;側線弧形,側線鱗數44-52;背鰭單一,背鰭硬棘與軟條無缺刻,硬棘V,埋於鰭前緣,軟條34-39;臀鰭硬棘III,軟條25-29,背、臀鰭前方鰭條均延長,呈鐮刀狀;腹鰭延長;尾鰭截形或雙凹形,上下葉或延長。成魚體褐色;體側具2至3條黑色橫帶;奇鰭具黑邊。稚魚紅褐色,體側具不規則斑點和斑塊以及白色小圓點;背、臀鰭基底亦具小黑點;尾鰭除基底紅褐色外,皆透明。

棲所生態

幼魚主要棲息在淺海域或河口水層中,因為體色為枯黃褐色,會擬態成枯葉,漂在水面的漂浮物之下躲藏,常獨自在內灣逍遙。成魚則往較深約30公尺以下的珊瑚礁區外圍斜坡上成雙成對或一大群的活動。屬日行性之雜食性魚類,主要是以藻類、無脊椎動物或小魚為食。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部,東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北部及新幾內亞。除西部海域外,臺灣各地海域及離島均產。 

漁業利用

幼魚形態美麗,常被水族業者當作觀賞魚之用;成魚已可蓄養,南部亦有人工養殖;野生種一般可由圍網、拖網及延繩釣所漁獲,為量少但味美之食用魚。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