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Gerres japonicus  
發音 
Gerres japonicus日本鑽嘴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4 棲息深度 1 - 30公尺
中文名 日本鑽嘴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鑽嘴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73 Gerre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日本銀鑪 
最大體長 2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碗米仔、垵米(澎湖)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日本長崎 
同種異名 Gerreomorpha japonica, Gerres japonic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  Bleeker, P. 1854 朱元鼎 編 198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60301 ASIZP0075417 ASIZP0075600 ASIZP0075726 ASIZP0075760 ASIZP0075835 ASIZP0077970 ASIZP0700261 NMMBP00108 NMMBP01308 NMMSTP00936 NTUM01796 NTUM03764  
英文俗名 Japanese silver bidd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長卵圓形,標準體長約為體高的2.7-2.9倍,體背於背鰭起點處略為彎曲,與水平方向軸約呈35度角。口小唇薄,能伸縮自如,伸出時向下垂。眼大,吻尖。上下頜齒細長,呈絨毛狀;鋤骨、腭骨及舌面皆無齒。體被薄圓鱗,易脫落;背鰭及臀鰭基底具鱗鞘;側線完全,呈弧狀,至尾鰭基底之側線鱗數42-43,尾鰭基底之有孔鱗3;側線上鱗列數4.5(側線至背鰭第V棘間,且不含側線鱗)。背鰭單一,硬棘部X,第II棘最長,但短於頭長;臀鰭第II棘細尖狀,短於或等於眼徑長;胸鰭短,末端僅及肛門;尾鰭叉形,最長鰭條長約為中央鰭條2倍。體色呈銀白色,體背淡橄欖色;背鰭、尾鰭黃褐色;腹鰭、臀鰭及胸鰭前訐黃色而後部白色。

棲所生態

棲息於沿岸之沙泥底質之水域。肉食性,幼魚時以浮游動物;成魚時,掘食在沙泥地中躲藏的底棲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臺灣、海南島及菲律賓。臺灣分布於北部、西部及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以底拖網或流刺網採獲,魚體小者,常作下雜魚處理,供養殖飼料之用,體型大者市場偶可見到。可生鮮或醃漬處理,適宜煎、炸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