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Gerres longirostris  
發音 
Gerres longirostris長吻鑽嘴魚
by: ©Randall, John E.
命名者 (Lacepède, 1801) 棲息深度 1 - 30公尺
中文名 長吻鑽嘴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鑽嘴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73 Gerre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長吻銀鱸 
最大體長 3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碗米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爪哇島 
同種異名 Diapterus poieti, Gerres acinaces, Gerres darnleyense, Gerres darnleyensis, Gerres lineolatus, Gerres longicaudus, Gerres oyena, Gerres poeti, Gerres poieti, Gerres poietie, Gerres rueppellii, Labrus longirostris, Sparus britannus ...共15筆..  
參考文獻 Fish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 2002)  Lacepede, B. G. E. 1801 Miyanohara, M. etc. 1999 Iwatsuki, Y. etc. 2001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9850 NMMSTP00607  
英文俗名 Longtail silverbidd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長卵圓形而高,標準體長約為體高的2.5-2.9倍,體背於背鰭起點處略為彎曲,與水平方向軸約呈40度角。口小唇薄,能伸縮自如,伸出時向下垂。眼大,吻尖。上下頜齒細長,呈絨毛狀;鋤骨、腭骨及舌面皆無齒。體被薄圓鱗,易脫落;背鰭及臀鰭基底具鱗鞘;側線完全,呈弧狀,至尾鰭基底之側線鱗數42-44,尾鰭基底之有孔鱗3-5;側線上鱗列數4.5-5.5(側線至背鰭第V棘間,且不含側線鱗)。背鰭單一,硬棘部IX,第II棘最長,但短於頭長;臀鰭第II棘略粗狀狀,長於眼徑長;胸鰭極長,末端可達臀鰭第I棘之後;尾鰭深叉形而長,最長鰭條長較胸鰭為長。體色呈銀白色,體背淡橄欖色;幼魚時,體側具7-8條的橫帶,成魚後,橫帶轉為卵形黑斑;尾鰭具有暗色緣。以前之紀錄--長鰭鑽嘴魚(Gerres acinaces)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棲息於沿岸之沙泥底質之水域,經常成群活動。有時會在河口水域出現,甚至河川下游。肉食性,掘食在沙泥地中躲藏的底棲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西起紅海及非洲東岸,東至西太平洋各群島。臺灣分布於北部及西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以底拖網或流刺綱採獲,魚體小者,常作下雜魚處理,供養殖飼料之用,體型大者市場偶可見到。可生鮮或醃漬處理,適宜煎、炸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