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mblyeleotris steinitzi  
發音 
Amblyeleotris steinitzi史氏鈍鯊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Klausewitz, 1974) 棲息深度 2 - 43公尺
中文名 史氏鈍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施氏鈍塘鱧 
最大體長 13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史氏鈍塘鱧、甘仔魚、狗甘仔、史氏鈍鯊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綠島、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西奈半島海岸 
同種異名 Cryptocentrus steinitz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陳等(2010)墾丁國家公園海域魚類圖鑑增修壹版。  Klausewitz, W. 197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陳正平, 邵廣昭, 詹榮桂, 郭人維, 陳靜怡 2010 
典藏標本 ASIZP0060587  
英文俗名 Steinitz' shrimp goby; Steinitz' prawn-gob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第一背鰭:VI;第二背鰭:I / 11~12;臀鰭:I / 12;胸鰭:19。縱列鱗 64;橫列鱗21;背鰭前鱗0。體延長,後部側扁。口鈍,口裂延伸至對應於眼中間的下方。標準體長為魚體高的4.3~5.5倍。尾鰭呈圓形,稍長於頭長。頭部與頸部中央無鱗。體呈淺白色至淡黃綠色,體側具5條深棕色窄橫帶,向下而略向前斜,體側橫帶邊緣清晰,第一條位於項部延伸至鰓蓋下方,第二條位於第一背鰭後基的下方,第三條和第四條分別位於第二背鰭前、後基部的下方,第五條位於尾柄部;頰部及鰓蓋部第一橫帶處具若干個藍色小點;第一和第二背鰭具許多暗色小斑;胸鰭透明無色;臀鰭淺色,下方1/3處具深色縱紋;腹鰭淺色;尾鰭灰白色,無明顯的C形斑紋。(林上智、林沛立編寫 2012/10)

棲所生態

暖水性中小型底層魚類,生活於熱帶沿岸珊瑚礁區或沙礫底上,常與槍蝦營共生生活。雜食性,以藻類及底棲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海域,由紅海到美屬薩摩亞,北至臺灣、日本,南至澳洲大堡礁。臺灣分布於南部及綠島等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